我有个朋友,
他对他女儿很苦恼,
他说每天都要催他女儿起床,
“小A,你再不起床,我就来踹你了!”
他绘声绘色将每天早上催促女儿起床的场景演了一遍。
但是没什么用,
叫女儿起床依然要催好几遍,
洗漱、吃早餐、学习、洗澡、睡觉……
一整天都是在催促中度过。
看着他,我就想起我家宝宝。
宝宝小时候喝奶,
我会让他慢一点,别呛着;
出门玩的时候,
我会让他慢一点走,别摔了或者被撞了;
虽然他现在才2岁半,
但是现在他吃饭,
我会说,快点吃;
他穿衣穿鞋洗澡甚至上楼梯,
我都会说快一点。
我到底是怎么了?
宝宝的行动并没有变慢,
但是为什么我对他的宽容度却下降了?
也许,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
我对他行动速度的参照物由他自己,变成了我自己。
01.
我很理解一个一直被催促的孩子的心情,
因为我小时候就这么被催促着过来的。
我的妈妈是一个行动派,
“快点,马上,赶紧,再……就来不及了。”
这些词语我每天都要听无数次。
上学的时候我的起床闹钟定的是6点,
但是闹钟从来没有响过,
因为妈妈从5点就开始不停地催我起床了。
网上曾经有一首《妈妈之歌》爆红过一段时间,
歌曲很魔性,
歌词也很有表现力,
直接采用妈妈每天催促的用词。
“起床!起床!快起床,快起床!
快去洗脸,快去刷牙,这是你的衣服,你有没有在听!
要吃早餐,医生说了,早餐一天当中最重要!”
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
第一反应就是,
艾玛,太写实啦!
《妈妈之歌》一起来感受一下
我妈妈就像歌中唱的一样,一直在催,
而我,一直在赶,
因为必须得跟上她的节奏呀。
结果妈妈从来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她甚至觉得以后我会感激她的催促。
生了宝宝后,
现在回忆这些,
我想大概就是:
孩子和成年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
成年人会不自主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是否达标。
02.
父母们总是拿自己的想法作为参照物来衡量孩子,
“一碗饭15分钟就吃完了,你怎么30分钟还没吃完?不行,太慢了!”
于是给孩子喂饭,
将孩子的嘴巴塞得满满地,
并要求孩子快点吞下去。
出门去玩,
孩子看见一只蜗牛在爬,
于是蹲下来观察,
“蜗牛有什么好看的,快点,我们要去操场。”
我们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并要求孩子跟上我们的想法,
孩子磨蹭了一些,
我们就有一种秩序被打乱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于是我们要求孩子快一点,
让我们的秩序感得以圆满。
我们只顾着自己的秩序,
却没有想过,
孩子也有自己的秩序。
孩子跟上我们秩序的同时,
自己的秩序被打乱了怎么办?
03.
我的心理学导师说过:
“如果一个长期处于被催促的孩子,
TA的精力就会集中在对抗上,
导致TA会越来越墨迹”。
就拿我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催女儿起床的例子来说,
女儿其实也不想磨磨唧唧,
但是因为爸爸的不断催促,
她就面临了一个两难处境:
如果我现在就起床的话,
那是爸爸催促我才起床的,
这样太丢脸了;
如果我再赖一下床呢,
时间又确实太晚了。
于是,
即使女儿迫于爸爸的威慑,
不得不起床,
但是自己也憋了一肚子的“起床气”,
这时候她就看谁都鼻子不是鼻子,
眼睛不是眼睛,
非闹得全家不得安宁。
这个爸爸想通过不停地催促孩子,
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状态,
结果事与愿违,
在父女的对抗中,
爸爸深深地体会到了失控的感觉。
起床本应该是女儿自己的事情,
但是爸爸为了自己的理想状态,
过多地介入了女儿的秩序,
打乱了女儿的节奏。
我猜这时候女儿的心里是这么想的:
为什么我连自己起床的时间都不能自己决定?
04.
我的邻居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
平时母慈子孝,你侬我侬,
但是每天吃过晚饭,
就可以听见他们家传出阵阵咆哮:
“又错,这题你想好再写!”
“你上的什么课,怎么这道题都不会!”
“现在几点了,你想拖到什么时候……”
现在一提到孩子的学习,
我这位邻居就头疼:
一直对孩子说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现在反倒变成家长的事情了?
我告诉她,
因为你的介入,孩子将学习的精力放到和你对抗去了。
例如现在的你是认真学习的一方,
孩子就会把自己归为不认真学习的一方来和妈妈对抗。
但是这个结果无论如何对孩子来说都是坏的,
如果不认真学习呢,
和妈妈的对抗中自己是赢了,
但是自己也成为了差生。
如果认真学习呢,
是在妈妈的催促下进行的,
即使学习成绩好了,
也有一种自我被侵占的不快感。
无论哪种结果,
孩子都失去了对自我的把控。
05.
那么,
家长觉得孩子磨叽拖拉的时候,
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尊重孩子的秩序。
在我每天的时间安排中,
晚上八点半是孩子的洗澡时间,
一到8点半,我们就催着孩子去洗澡,
有一次我催了好几次都没看见孩子过来,
出来发现他在玩几块磁力片,
拼了好一会,
拼出一辆汽车的形状后,
松了一口气,笑了,
这才心满意足地随我去洗澡。
如果我没耐心等待宝宝这完成磁力片的几分钟,
而是一看见8点半了硬生生地把他抱走,
那么这个行为就会破坏了他的秩序感和专注力。
等待的这几分钟对于大人来说没什么,
但很少有大人会及时自知,
有研究调查表明,
专注力长期被破坏的孩子,
会缺乏自控力,
这点尤其表现在学习和自我规划上。
第二,告诉孩子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
同样是起床的问题,
我另一个朋友的处理方式却别具一格,
以前她担心女儿上学迟到,
每天都叫孩子起床,
但是孩子不领情,
每天上学前都磨磨蹭蹭。
有一天,她不叫孩子起床了,
而是把自己收拾整齐后,
坐在沙发里看书。
直到孩子冲出房间埋怨为什么不叫起床,
她说:
“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起床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叫你起床,如果你不想上学迟到,就要自己起床。”
果然,从那天起,
孩子再也没有要她催促过。
她告诉我,
孩子迟到了,
那么她就要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
孩子只有尝试过这个后果,
她才会改变。
当她从思想上明白每个人的责任,
并且能够承担这个责任的时候,
她的自我功能才会完备。
第三,正确的语言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
当家长看见孩子磨蹭的时候,
心里一把火就会“蹭”地点燃,
为了平息这把火,
家长就采用看起来很有效的催促方式,
甚至不惜打骂孩子。
在这种外在的催促下,
孩子是快了,
但是并不是自己自觉的快,
下一次,还是会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如果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清楚,
家长可以借助闹铃、沙漏等,
告知孩子一件事情大概多长时间可以做完,
让孩子对时间的流逝有个直观的感受。
培养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很重要,
我们要提前告知孩子,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也可以拿一张纸和孩子一起把计划写下来,
然后大家都要遵守计划,
让孩子感受一下成年人的时间观念和行动方式。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
一个人,
首先是个自由的人,
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所以,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
给予孩子探索、选择和学习的自由。
孩子,你慢慢来!
END
点墨要分享想看更多原创文章,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