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学历史时对于王莽的印象就一个篡权者和一个改革失败者。
重新学习了一下历史,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我很同情他。
王莽是以谦谦君子、道德楷模而被推举上位的,据记载,上书拥戴他做皇帝的儒生、吏民据说竟有四十八万七千多人次,他可以说是第一位 ”民选”皇帝,而且是用”禅让制”的方式和平取得帝位的,并不是他抢来的,也是当时众望所归。
但是最后他也是被这些推举上台的人所杀。
以楷模入世,以”周礼”为先,这么高的道德起点,那他为什么又以悲剧收场呢?
一、书生王莽
称帝之前的王莽低调而谦恭,尽管他们家可能是皇室之外最显贵的一族。没错,王莽的姑妈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从成帝时期开始,王家共有九个人封侯,五个人做大司马,堪称炙手可热。
然而王莽却完全没有皇亲国戚的飞扬跋扈、纨绔子弟的声色犬马、豪门大族的仗势欺人。他是一个书生,一个知识分子,甚至一个学问家。他的许多时光是在读书中度过的,学问之好则连政敌们也不否认。
他的悲剧在于他是个书呆子,用儒家的思想来指导他的改革。他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是持之有理的,这个”理”就是《周礼》,是儒家思想。
我觉得这其实是他悲剧的根源。你想儒家思想真可以用来做个好皇帝,孔子就不会当官屡屡失败了,而且大家表面上很尊重孔子,可是后来除了请他担任摆摆面子工程,都没有实权职务。孔子就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学者,一个科研人员,而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急,好官员; 适合搞理论,不适合干实务。
王莽也是这样。
早在汉武帝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尽管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他这个”儒术”是用来统一天下人意识形态的,让他们别胡思乱想的。你不能让大家学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思想来让大家相互斗来斗去,社会就极不稳定 ; 也不能用道家、墨家等来统一思想,那个有点太消极了。只有儒家的仁爱,君君臣臣子子父父的各安其分地老老实实按秩序来最好统治,国家易于稳定。
而汉武帝自己治理国家的手段,更多的是用法家和阴阳家、纵横家来作为指导思想。
这从一件事上可以看出。汉武帝的小儿子学习很用功,是个儒家学者,他的大儿子自杀后,他没办法只好立这个小儿子为太子。又有一次这小儿子去找汉武帝,与汉武帝辩论,劝说汉武帝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汉武帝大吃一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怒:”误我国者竖子也。”立马给他请了个帝师教授纠偏。
他认为这个太子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将害了这个国家,儒家的思想只适合对下,是驭民的工具,是理论导向,而不适合对上用来做统治手段。
王莽就犯了这个根本性错误。
二、改革措施忽视现实
书生”王莽所施行的“改制”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泥古不化”、忽视现实。王莽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试图恢复先秦时期所谓土地国有的“王田制”。但当时私人拥有土地的都是地主豪强,他想把土地收回国有,分给无地的农民,使”耕者有其田”。这从根本上损害了大地主们的利益,他们推他上台本来是想让他保护他们,结果相反。自然是我怎么让你上台,就怎么让你下台。
三、方法失误
“王莽改制”虽然看到当时的问题,但却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比如王莽为了解决奴婢问题,下令禁止“买卖奴婢”,但却不是给奴婢以自由民的身份。这样他又把下层穷人又得罪了。
理想主义者往往就葬送在理想中。王莽一意孤行,宁可让天下刀兵四起,也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
据说当绿林军攻进洛阳城时把他逼到太液池,有一千多人愿意陪他一起死。他是一个殉道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