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爆发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波战争中,有一场战役哪怕在过了两千多年的今天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那就是温泉关之战。特别是在好莱坞著名导演扎克·施耐德执导的《300》这部电影面世以后,斯巴达勇士在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下死战不退,最终与城偕亡的英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尤其是国王列奥尼达斯(杰拉德·巴特勒饰)跟他的斯巴达部下哪怕在生死关头也不忘大秀特秀一身腱子肉的形象,更是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在《300》这部电影中,斯巴达勇士们的主要任务是秀腹肌不过可千万别把电影当历史,更何况这部电影还是改编自弗兰克·米勒创作的漫画,那就更是跟靠谱二字隔着至少八条街的距离了。
在真正的第二次希波战争中,波斯皇帝薛西斯一世哪怕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不过是凑出了10万陆军和有着千余艘战船的海军入侵希腊。要是他真能划拉出漫画或电影里所说的500万大军,估计还来不及出动就得饿死大半——话说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上也没几个国家养得起如此规模的军队,更何况是遥远的公元前五世纪(即中国的春秋时期)?
而驻守温泉关的,也并非仅有那300个斯巴达肌肉男,还包括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内外的各希腊城邦联军共计7000余人。虽然看起来还是众寡悬殊,但别忘了还有一座温泉关。
温泉关是位于希腊中部的一处险要关隘,周边都是成规模军队难以逾越的山地。大军想通过温泉关,只能走山谷间一条长约5公里的小道,最窄处“宽度只够通一辆车”,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佳防守阵地,形同中国古代的潼关或函谷关。
坐拥温泉关这么牛叉克拉斯的地利就守了3天,我都替斯巴达人脸红前有天险阻敌,关中兵力和补给不缺,后路也未断绝,这样的条件不知道要比张巡守睢阳或是吕文焕守襄阳好上百倍千倍。我估计着要是从中国古代随便穿越过去一支同规模的由二三流将领统率的军队,不敢说能守个十年八年,但起码一年半载没啥问题吧?
但以大名鼎鼎的斯巴达300勇士为首的希腊联军守了多久?区区3天而已。
话说希腊联军主帅特米斯托克利斯让列奥尼达斯带人跑去温泉关是为了点啥?难道是为了朝薛西斯麾下的大军展示那8×300块腹肌?是为了向漫山遍野的波斯军队发动自杀式攻击以展示希腊人视死如归的勇气?还是干脆就为了给米勒画漫画或是施耐德拍电影提供素材的?
人家是让你守住温泉关,为希腊联军的主力调动和部署争取时间。当然能把薛西斯的大军堵在温泉关之外就更理想了,否则后来何至于希腊领土大部沦陷、连雅典都被付之一炬?
所以说仅就作为主帅的素质而言,快被吹上天的列奥尼达斯是不合格的。
在某部反映十三将士归玉门的电影中,快饿死了的耿恭还在玩三角恋,我也是服不过我们的电影从业者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比如和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相比,斯巴达300勇士就是个渣渣。可惜他们对老祖宗留下的题材宝库却视而不见,一门心思去拍些辫子戏、宫斗剧或是乱七八糟的仙侠片,这才让列奥尼达斯这样的“竖子”成了各种银幕上的明星。
01
说起汉朝,就让人想起匈奴,想起这俩冤家对头没完没了的打生打死,其实这是个误解。
对于西汉而言,匈奴确实像是个一生之敌。不过自从汉武帝刘彻豁出命去跟匈奴人死磕到底到汉宣帝刘询发五路大军一击致命,尤其是汉将陈汤牛叉冲天的喊出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言之后,匈奴人已经不具备成为了大汉朝心腹之患的资格了。故此,史学界才将西汉与匈奴这段恩怨情仇史称作“汉匈百年战争”(实际持续时间大概在130年左右)——两汉持续了多长时间?那可是407年啊,才闹腾了100来年的匈奴人又算个啥事?
真正的匈奴主力被刘彻打残了,又被刘询差不多一勺烩了打个比方,对于西汉而言匈奴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如同契丹人、女真人之于北宋,那是分分钟能要人老命的狠角色;可对于东汉来说,匈奴人跟党项人之于北宋就没啥两样——别看西夏闹腾得挺欢实,但从始至终也只能在边境附近嚣张几下,连深入关中的本事都没有。否则司马光就算再缺心眼,也不至于非得要把长安的城墙给拆喽。
(其实对东汉威胁最大的外族是羌人。正是羌人此起彼伏的的叛乱,彻底糜烂了东汉西北部包括关中的繁荣,拖垮了中央财政,还造就了野心勃勃的西凉军阀集团。)
不过此时的匈奴人虽然咬不死人,却足够恶心人。所以东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也经常对没事瞎蹦跶的匈奴人展开清剿行动,像什么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均是如此,如同当爹的揍熊孩子,真算不上啥大事。所以无论窦宪勒石燕然了多少回,其意义和影响都没法跟霍嫖姚的封狼居胥相比。
不过在山高皇帝远的西域,形势则截然不同。
想当初刘彻在还没跟匈奴人开掐之前(公元前139年),就早早的把张骞撵去西域玩“凿空”。可凿来凿去凿了将近80年,期间各路大汉朝的使节在西域可了劲儿的折腾,又是刺王、又是灭国、又是威胁恐吓的,还曾派遣了少量兵马过去屯田并置使者校尉领护。可直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人差不多被揍残废了,刘询才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正式将西域划入大汉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在此后的又一个80年里,西域都护连置不绝,前后凡18人,见于史册者有10人。等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在长安瞎折腾,西域成了后娘养的再也没人顾得上,才在地皇四年(公元23年)受敌四面围攻,末代都护李崇全军尽墨于龟兹,西域都护府遂罢。
西汉的西域都护府存续时间不长,也就80来年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18国上书东汉朝廷,请求复置都护府,但遭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拒绝。为啥?因为西域太远了、自然条件太恶劣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派过去的兵多了会统统饿死,派少了就等于是送人头——一旦有事中央政府根本来不及救援,搞不好就是“五千貂锦丧胡尘”的结果,这也是西汉迟迟不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根本原因。而且刘秀更是一眼就看穿了西域诸国首鼠两端的本质,断然拒绝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拿自己的军队去冒险。
不过当爹的老谋深算,做儿子的却没长那么多心眼。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早成了破落户的北匈奴又跑到河西撩闲,汉明帝刘庄一没搂住火就甩出了王炸。于是汉军东起平城塞(今山西大同),西至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分四路大举出塞反击,可惜北匈奴人还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一看形势不妙就撒丫子开溜,导致三路汉军无功而返,唯有窦宪这一路运气不错。老窦两伐天山,不但将残余的北匈奴势力一口气撵到了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西,还在临撤退时复置都护府,全盘接手了对西域的管制。
可以说西域都护府的复置,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的仓促之举。既没有将主要的敌对势力彻底铲除,也没有对西域当地的土著进行大规模的震慑教育,窦宪匆匆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后,就忙不迭的带着大军跑路了。
为啥要跑路?因为随军携带的粮食要吃完了,再不跑路就得饿肚子了。
窦宪很能打,但复置西域都护府有些急功近利了可想而知,窦宪能给陈睦的西域都护府留下点啥玩意——仨瓜俩枣的士卒、仨瓜俩枣的粮食以及仨瓜俩枣的盟友……除此以外穷得快当裤子的窦宪既给不起,也没时间替陈睦划拉。
哦对了,窦宪还给陈睦留下了俩戊己校尉,一个叫关宠,另一个叫耿恭。
02
窦宪前脚刚走,北匈奴人后脚就反扑了回来——要不咋说这玩意咬不死人,但能恶心死人呢?
陈睦猝不及防之下,被焉耆和龟兹叛军摘了人头。至此,西域都护府复置不足一年就宣告关张大吉,汉军在西域就剩下了由两位戊己校尉据守的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和柳中城(今新疆鲁克沁):
“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
耿恭是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后——他爷爷是喻糜县侯耿况,大伯则是好畤侯、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行第四的名将耿弇。而耿恭作为耿家第三代中最出色的人物,这才受到了窦宪的青眼,不但出征西域带上了他,还给了他在战后在此地继续刷经验的机会,可哪想到竟然把耿恭陷入了死地?
耿恭是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行第四的耿弇的侄子,堪称将门虎子不过耿恭可不想死,于是带着麾下的仨瓜俩枣向2万多北匈奴骑兵发起了主动攻击。
有人可能会说,耿恭此举不是跟列奥尼达斯一样愚蠢吗?
事实正好相反。金蒲城地处沙漠边缘,不但城池低矮、无险可守,更重要的是远离水源、粮草不足,根本不具备长期据守的条件。在援军不知何日抵达的前提下,耿恭知道自己必须尽快突围,然后找个有山有水的适合长期宅下去的地方,于是他看中了距此地不到200里外的疏勒城(今新疆半截沟镇)。
但相比列奥尼达斯,耿恭面临的形势要恶劣得多。
他手下本有“数百人”的屯田兵,但其中的精锐300人在驰援车师国时遇袭而全军覆没。所以耿恭手头的兵力即便比列奥尼达斯的300斯巴达勇士多,也多不到哪儿去,而且更没有7000多希腊联军在后头撑腰。
至于敌人,2万北匈奴骑兵看似比10万波斯大军少得多,可战斗力呢?大约300多年后,一支被大汉朝彻底打绝望了的匈奴人被迫西迁,一路势如破竹的打到了今天的多瑙河流域和波罗的海沿岸,波斯帝国和号称希腊文明继承人的东、西罗马无不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望风披靡,毫无还手之力。要是换成这2万北匈奴人去攻打温泉关,列奥尼达斯弄不好连一天都守不住。
要是换匈奴人攻打温泉关,斯巴达肌肉男们恐怕得死得更惨可是对于耿恭,突围还真不是啥难事——他先是利用强弓硬弩瓦解了北匈奴人的攻势,又利用天降暴雨的有利时机发动突袭,一战便击退敌军:
“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资治通鉴·卷四十五·汉纪第三十七》)
匈奴人跑了,耿恭溜得也不慢,很快就占据了疏勒城,然后开始招兵买马、囤积物资,做好了长期据守的准备。
所以当北匈奴人再次跑来撩闲时,耿恭已经能拉出几千人将其暴打一顿。不过这几千人马很快在史书中没了踪迹,但也没啥可奇怪的——在西域从来都不乏亲附大汉朝的势力和有奶就是娘的的雇佣军,但耿恭可用其于一时,却不敢在面临硬仗、恶战时信任他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不仅仅是嘴上说说的大道理,关键时候会要人命的,我想在怛罗斯之战中的盛唐名将高仙芝,一定会对此深表认同。
所以当北匈奴人的主力再次包围疏勒城时,耿恭的麾下就剩下了“原装进口”的汉军。结果就是被堵在城里出不来,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人在上游堵截了水源,让疏勒城守军没了水喝,只好挖井。可是挖了足有15丈深,还是一滴水也没挖出来,嗓子早就冒烟的耿恭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亲自烧香祈拜各路神佛,结果很快就有甘泉冒出,于是疏勒城守军以为主帅有神仙相助,顿时士气大振。
其实就是挖到了地下河呗。不过既然封建迷信能成好事,耿恭也只能装糊涂。
由于北匈奴人不会攻城,所以耿恭最大的敌人其实是食物和水源有了水,疏勒城自然就能守下去,因为北匈奴人从来都不会攻城。事实上别说匈奴人了,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冒过头的各种游牧民族,除了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外就没一个会攻城的。所以哪怕北匈奴人围着疏勒城狂攻滥打了几个月、哪怕把当初跟着耿恭揍过他们的那些西域雇佣军都裹挟过来攻城,结果还是毫无寸进,反倒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北匈奴人攻不动了,耿恭其实也守不动了。经过长期的鏖战,城中的守军只剩下了几十个,更要命的是粮草早已耗尽,就连铠甲、弓弩上的兽筋和皮革都啃光了。这仗要是再打下去,北匈奴人只需等待汉军统统饿死,就能不战而胜了。
在还没这么恶劣的形势下,李陵降了,李广利也降了,赵破奴则被生擒。北匈奴的单于认为耿恭也不会例外,便不想再等,而是派出了个使者入城劝降。
扬扬得意的使者登上了破败不堪的的疏勒城头,刚想动用三寸不烂之舌说降纳叛,突然就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那帮蓬头垢面、不人不鬼的汉军怎么个个眼睛冒绿光?其中不少人还瞅着他没完没了的……淌哈喇子!
还没等使者反应过来,就被耿恭当头一刀劈翻在地,然后连洗剥干净的程序都省掉了,一帮饿鬼就在城头升起火开了一场露天烧烤大趴体。
反派往往死于话多,各种电影小说果不欺我……
吃饱喝足的汉军个个生龙活虎,又精神抖擞的投入了守城大战,本已被气得半死的北匈奴单于又被揍得半死,只能蹲在城外干瞪眼。
“壮志饥餐胡虏肉”啥的岳飞也就是说说,耿恭可是动了真格的千年之后,南宋名将岳飞所作《满江红》词(就算是老岳写的吧)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典故即出自于此。
03
西域打成了一锅粥、都快被北匈奴人一勺烩了,耿恭和另一个戊己校尉关宠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就派出了一大堆使者跑回内地报信求援了,其中就有一个叫范羌的。
几个月过去了,援军就算是爬也该爬到了吧?可耿恭和关宠却连个援兵的影子都没看到。
为啥?原来是那个暴脾气的汉明帝刘庄恰在此时驾崩了,朝中又是忙活葬礼又是拥立新君,根本顾不上西域这个“鸡肋”。而没有中央的命令,陇右、河西的汉军主力连一个兵都调不出玉门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耿恭和关宠挨揍,却毫无办法。
皇帝就是这么牛叉,啥十万火急的事在他面前也得歇菜等朝廷里的那些破事忙活完了,结果又陷入了是否救援西域的争吵。以司空第五伦为首的反对派认为救援行动得不偿失——千把人的士兵损失掉对于大汉朝不过是九牛一毛,但要是救援失败,不但可能损失更大,而且大汉朝的君臣也得灰头土脸,没准还得被北匈奴以及西域的那些蛮夷笑话,何必多此一举呢?
第五伦的歪理邪说激怒了司徒鲍昱。不过老鲍没搭理第五伦,而是直接指着汉章帝刘炟的鼻子警告道: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资治通鉴·卷四十五·汉纪第三十七》)
鲍昱的意思很简单——你能做初一,就别怪有人做十五。失掉了军心士气,早晚倒霉的是你刘炟。
刘炟是东汉仅有的几个脑子清醒的皇帝之一,自然不会犯傻。于是他从善如流,下令调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7000人前往西域赴援。
刘炟是东汉最后一个靠谱的皇帝,幸好被耿恭赶上了而援军出发时,耿恭已经在金蒲城和疏勒城奋战了8个月有余。
后世有一汉当三胡,甚至五胡、十胡的说法,其实并非夸张。相比胡人,汉军不仅在战争理论、作战体系、兵员素质、后勤补给等方面遥遥领先,在装备和技术水平上更是能将其甩出八条街。所以汉军主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在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大败北匈奴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附近),歼敌近4000人,俘虏也抓了3000多,仅凭此一战就替柳中城解了围。
打仗不费劲,可走路费劲啊——从玉门到车师两千多里的路途,早就使得援军也成了疲军。再加上关宠已死、疏勒城的消息早已断绝,于是援军主帅之一的王蒙就打算撤军。
这下有人不干了,非得去救耿恭不可,就算是死,也得死在疏勒城。
这个人,就是之前被派回来求援的范羌。
话说范羌虽然人微言轻,但是理直气壮,毕竟刘炟可没说救援一个柳中城就行了、可以不管疏勒城的死活。要是就这么撤军了,范羌回去后再闹起来,王蒙等人弄不好也得挨收拾。
所以王蒙就分给范羌两千兵马——你不是要救疏勒城吗?那就自己去吧。
在今天要从吐鲁番到古疏勒城所在的奇台县半截沟镇,需要经过连霍高速和京新高速绕过天山,全程将近500公里。不过范羌那会儿可没这么好的条件,只能徒步翻越天山,期间积雪最深处达一丈有余(大约2.3米),险些全军覆没。
范羌救援疏勒城所走的路线,与此大差不差,但难度有着天壤之别等到最终范羌率军抵达疏勒城与耿恭会师时,看上去就是群叫花子跟饿死鬼在奄奄一息的拥抱庆祝。而在此前,疏勒城中还能喘气的活人就只剩下了26个。
紧接着就是撤离。在前有两千多里风雪交加、缺少补给的漫漫长路,后有恼羞成怒的北匈奴骑兵锲而不舍的追击下,在疏勒城之围中侥幸生还的26名勇士中,只有13位得以生还玉门关。
这就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看着这13个形销骨立、恍如活死人的同袍,整个玉门驻军都被震动了。中郎将郑众更是不顾官场规矩,越权上书刘炟,要求对以耿恭为首的疏勒守军予以重赏: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宜蒙显爵,以厉将帅。”(《资治通鉴·卷四十六·汉纪第三十八》)
鲍昱更是认为耿恭的忠贞和操守超过了苏武,于是刘炟再次从善如流,任命耿恭为骑都尉、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范羌为共县丞,剩下九人都授予羽林之职。
04
耿恭死守疏勒,范羌千里救主,最后十三将士归玉门——故事自然是英勇悲壮的,刘炟和鲍昱等间接当事人也与有荣焉,还可以大吹特吹一把“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
看上去皆大欢喜,可毕竟西域都护府还是让北匈奴人拔了旗,大汉朝的里子面子统统丢了个精光。这事要是搁在此后数百上千年的唐、宋、明等朝,估摸着西域就得永远跟中原王朝说拜拜了。
但这时在中原当家的是大汉朝。而大汉朝的规矩就是地盘我可能不惜的要,但最好谁也别来惦记,否则后果自负!
不过自打窦宪两伐天山到耿恭退走玉门,大汉朝这一波推得有点莽,导致身体有点虚。再加上刘炟又不是像刘彻那样豁得出去的主儿,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汉军怎么也得休养个十年八年的才能缓过来,再跑到西域去找回场子。
可是凡事总有意外——当初刘炟急三火四的派援军去拯救大兵耿恭和关宠,却一不小心忘了还有位汉使也被困在盘橐(tuó)城(今新疆喀什附近),正眼巴巴的等着他派人来救呢。
偏偏这位倒霉的汉使姓班名超,字定远……
当然班大使者走霉运是有传统嘀。他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就博览群书且文采出众,本可以凭借文名入仕为官。但奈何他老爹叫班彪,如果东汉史学界搞排资论辈的话可以坐二望一;老哥叫班固,那更是东汉史学界的扛把子;小妹叫班昭,别看是女流之辈却被尊称为“大家”,要是继父兄之后坐上东汉史学界的第三把交椅的话,估计争议也不大。
(班彪著有《前史略论》及《史记后传》65篇,然后被班固拿过来“Ctrl+c”、“Ctrl+v”的一通骚操作之后,就成了能让我们用之佐酒的《汉书》;可惜《汉书》未成,班固先死,于是班昭继承哥哥未竟的事业,续写了《汉书》之八表——也就是说一部《汉书》就是班彪、班固、班昭三人联手搞定的,就没带班超玩。)
班超超人一等的文采要是跟父、兄、妹一比,那就成了渣渣。于是倒霉的班家老二只好悻悻然的丢掉了手中的笔,拎起把大砍刀就跑到边关建功立业去了。
生在一个遍地妖孽的天才之家,班超投笔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这就是班超辉煌人生中完成的三大成就之一的投笔从戎,皆因他倒霉催的投胎到了一个遍地天才的妖孽家庭。
班超改行当上汉使后的第一趟差使,就是出使鄯善国,结果又倒霉催的撞上了北匈奴的同行。面对鄯善人随时可能反水的危险,被逼上绝路的班超选择先下手为强,带着36个部下血洗了北匈奴使团,吓怂了蠢蠢欲动的鄯善王,终于不辱使命。
这就是班超取得的三大成就之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白了也是人逢霉事精神爽,被逼上梁山的结果。
在班超第二次出使前,老上司窦固觉得以这货的风格,出门容易挨砍,便建议调拨一队兵马给他当保镖。不过年少轻狂的班超却有些飘了,断然拒绝了老窦的善意:
“超复受使,(窦)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在此后的岁月里,每当想起这一幕,也不知道班超是否想买颗后悔药吃吃?
为啥?当耿恭和关宠跟北匈奴人打得鸡飞狗跳的时候,班超也被困在盘橐城动弹不得。要是他带上了窦固许诺的那队人马,估计早就撒丫子跑回玉门关了。
大概又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有一天刘炟终于想起这位了——班家老二跑哪儿去啦?
从玉门关到喀什单程近2300公里的行程,在东汉时就是个能让人绝望的距离再派一拨援兵去捞回班家老二显然是不现实的。首先,从盘橐城到玉门关走一个来回有近万里之遥,其间遍布着各种对大汉朝不友好的势力,这显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次也没人愿意去。毕竟拯救大兵耿恭是整个大汉军方的共同意愿(司徒鲍昱就是汉军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但班家老二算哪位?跟军方压根就不是一个系统的,干吗替他卖命?
无奈之下刘炟只好通知班超:你想想辙自己跑回来吧。
倒霉的班超翘首以盼却等不来王师,想必是拱了一肚子的火。不过既然有皇命护体,他也不介意偷摸的溜回老家去。可是还没等他准备好跑路,就发现自己根本走不了啦。
为啥?因为西域仅存的几个亲汉的小国军民抱着他的马腿又哭又闹,生怕班超走了以后遭到北匈奴人的报复。更狠的是,疏勒国(跟疏勒城重名,但没有半毛钱关系,还相隔两千多里地)都尉黎弇干脆在班超面前抹了脖子以明志,这还咋走?
倒霉催的班超干脆不走了,就带着30来个部下以及随便划拉来的一堆虾兵蟹将开始对北匈奴以及那些西域墙头草展开了反攻倒算。
这一打就是将近20个年头。直到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投降,西域大部平定,汉和帝刘肇任命班超为都护,重建西域都护府:
“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读通鉴论·卷七·明帝》)
至此,班超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大成就——绝域轻骑催战云,当然还是倒霉催的。
要说班超是两汉四百年第一大牛人,我是没意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班超西域征战的生涯中,所凭借的除了30多个部下外,剩下的统统都是靠坑蒙拐骗弄来的属国兵和雇佣军。至于从内地赶来的援兵,只有在建初五年(公元80年)被打发过来的1000个重刑犯(驰刑),看来盘橐城之困对他的刺激真是不小,跟内地那些大佬,尤其是军方怕是结下梁子了。
不过要说以夷制夷,班超要是不肯当祖师爷,怕是谁都没脸坐这把交椅。
当然到此为止,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才算划上了个圆满的句号。
我就奇怪,这么个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曲折而且场面波澜壮阔的大好题材,不比那个啥也不是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牛叉百倍,为啥就没人好好拍部电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