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能一定程度上扩大我们的信息面,虽然这是利好,但是要是单向鼓吹碎片化时间学习,其实更像是一种鸡汤。
看似努力了,其实可能学过就忘了,要不就是停留于浅层,或是没有记忆点。往往看了一个小时的公众号阅读,能塞进大脑的内容可能不够十分之一,或者可能更少。
因为碎片化的学习带来的只能是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知识是不成体系的,整个是支离破碎状。
这样,我们在享受完碎片化阅读的快感后,也不能将碎片化文章中的信息形成内在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理论。
常常想用的时候,得很久才能找寻出来,因为没有体系。
这种碎片化学习就是战术上的勤奋, 这种胜利会让人产生虚假勤奋的幻觉,而忘了要去更加深度和有效地学习。
也不能完全说,碎片化阅读没有可取之处。只是花在碎片化阅读上的时间和收效是不成正比的。
所以,要怎么弥补碎片化阅读的劣势呢?
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1.系统化学习
而与“碎片化学习”相对应的是“系统化学习”。
系统化学习是把学到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无论用到线上的哪个点,都能成线的提取出来。
系统化学习是更多地阅读书籍和阅读经典开始,从源头上也能保证我们汲取的知识是一手的,或是成体系的,更容易触类旁通。
这也要求我们进行好精力管理,拿出固定的时间来读经典。
其实哪怕一天抽出固定的10分钟去阅读,保持习惯的话,一个月下来系统化学习的进度也是可观的。
2.带有结果导向去阅读
在进行系统化学习时,我们往往会抱着一个明确的主题,即是要找寻到想要的答案。
我们可以收集问题的相关切入点,或针对书中与之相关的诸多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提纲挈领,归纳出答案的宏观框架,进行问题的解剖,深度自己知识系统和内核。
系统化学习要的是这种学习的效果,而不是光图阅读的满足感。
而碎片化时间在这方面容易让人产生虚假勤奋的幻觉,会增加类似勤奋的快感。
即使是碎片化时间,也要设定其目标,要保证自己在碎片化时间的输入也能够获得相应价值的输出。
所以,一方面是有意识控制花在碎片化阅读的精力,以结果导向去把握平衡度,另一方面是更加注重系统化地学习,才是对自己时间的负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