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临床诊治指南

临床诊治指南

作者: 目童_f97b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20:12 被阅读0次

    一患者肚子疼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完之后说,“你先躺着,等我一会儿”。患者躺下等医生,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于是他坐起来,发现医生正在上网搜“肚子疼怎么治?” 。患者“噌”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一溜烟就跑了。哈哈哈,你笑了吗?当然了这是个笑话。

    临床诊治指南
    那你一定好奇医生查资料给患者看病,他们是在查啥呢?——指南

    指南的全称是临床诊治指南,它的定义是: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系统制订出的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推荐意见。

    为什么要有指南呢?

    其实,咱们到医院治病最担心什么呢?你担心自己接受的治疗是不是最好的?医生的水平如何?会不会技术不行?会不会因为想挣钱,过度医疗?而指南就是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它是一套标准化的方案,对医生治病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建议。比如,怎么检查、怎么治疗、怎么手术、怎么用药、剂量多少、联合用什么药。几乎所有的常见病都有这么细的指南。同时,对于同一种病,不论这种病有多简单,都会用到多个不同的指南。比如,冠心病的病人,可能要用到至少10个指南。包括《高血压管理指南》、《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等等。指南就是这么重要。它几乎涵盖到了临床上所有的常见病,以及常见病里所有的类型。

    临床诊治指南

    一个医生规范地应用指南,就可以保证病的基本治疗。也就是说,指南是最基础、最标准、最规范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做,就可以避免不同操作者的水平差异带来的治疗差异,还能保证效果、降低风险。

    指南保证基本和规范的治疗
    临床诊治指南

    举个例子:当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我们应该立刻心肺复苏,不能等。这个时候,无论是那个医院的医生,还是卫生院的护士,或者是马拉松赛场的急救员,甚至是一个完全不懂医的普通人,只要掌握了这个指南,心肺复苏的操作手法就基本一致。

    指南用规范的流程解决水平差异问题

    指南对于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指示。比如,心外按压的次数是100-120次/分,按压的深度要达到至少5厘米,每按压30次,要给病人做两次人工呼吸,还要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这些清晰的指标保证了一定的成功率,先尽力救命,同时也避免了不规范带来的风险,比如把肋骨压断了等等。

    临床诊治指南

    在临床工作中,越是常见病,研究也就越透彻,它的指南就越规范、越厉害。指南它是地板,保证了最基本、最规范的治疗。

    指南不断迭代升级

    首先,制定指南用到的科学方法,叫做循证医学。循证,也就是让证据说话,把证据转化为最好的临床指导建议。把世界上治疗这个病全部的、最好的证据拿来评估,并根据这些证据制定治疗建议,这就是循证医学。

    其次,制定指南的人是这个领域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加上基层医院代表,再加上患者代表和循证医学专家,这些人一起检索最好的证据,制定指南。指南制定团队的多样性和科学的方法,保证了指南的科学性。

    指南的基础是证据。所以,只要有关键的新证据出现,指南就要迭代升级。比如,刚才说到的《心肺复苏指南》,每年都会迭代一次。在以前,按压频率规定为≥ 100 次 / 分,但是到底多少次最好呢?原来的指南没有说明。最新版的指南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规定100-120 次 / 分最好。这样既保证了安全,也让按压者能够保存体力,提供高质量的抢救。

    临床诊治指南

    不断地升级迭代,保证了指南的前沿性和时效性。永远是利用最新的证据,给病人制定治疗方案。

    灵活运用指南带来更好的治疗

    举个例子,做双眼皮手术的时候,指南就会根据人的基本情况,包括上眼睑肿不肿、眼睑弧度、走形、眼睛和整个脸的宽度的比例、眼睛的高度等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按照这个方案,每个医生都可以按照传统的“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美学观点割出一个双眼皮,还能保证不出错,别把下眼皮给切了。但是,指南不是天花板。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灵活运用指南。比如,不仅保证割出双眼皮,还能根据人的脸型、五官甚至气质,按照东方人的审美观点,让人的眼睛有神,所谓画龙点睛。这就是指南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灵活运用指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给指南带来了活力。

    临床诊治指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床诊治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xi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