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别人诗和远方,内心也偶尔躁动,期待一次远行。
其实,远方之所以远,不是因为距离。交通发达的今天,地球都叫村了,远方何远之有?就算到地球的另一端美利坚,最多也不过20小时而已。
远方之所以远,是因为生活种种牵绊,越是走不开,越是渴望着远行。所谓越不可得越想得,这也许就是人性吧。
许多年前,有首歌唱的“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印象深刻,一直不明白有钱怎么会没时间?
后来发现,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不容易。除了金钱作底气,更需要放下一切的洒脱。
读书的时候,觉得时间是用来学习的,认为旅游应该工作之后的事,至少经济独立,不会有诸如不会挣钱却大手大脚花钱的心理负担。
工作后,各种繁杂事务在身,经济是独立了,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又是这样那样的生活琐事接连而来。
时间长了,出行渐渐变成一种期待。反思起来,总觉得有些不对劲。许多人读书时没有出去旅行,也不见得都成为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工作时忙得走不开身,也不见得都能成为行业里的标杆。问题出在哪?我暂时没有答案,你呢?
再看事实,读书时,在书本上看历史和地理,与到历史古迹现场感受是不一样的。走过广大地域和长年生活在一个小地方的眼界是不一样的。书本上所描述的大好河山与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有其道理。
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总说要爱什么什么。现在感觉就像让自己去爱一个印象模糊的异性一样可笑。大好河山什么样你都没亲身感受你怎么爱得深刻?
从某种意义来说,旅行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贡献经济指数,何尝不是一种大爱?当然,这扯得有点远了。
之前尝试过给旅行下个定义:“所谓旅行,就是让身体追着灵魂在某个远方相遇”,很长时间过去了,这个观念一直没变,心向往,身难移。所以才有“诗在远方”的困惑。
后来,陆陆续续去了几个地方,发现远方除了诗,也有许多的疲惫,更多的美好,原本只在于想象,出行的渴望也渐渐消退,让位于平淡的日常,安慰自己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
或许,年龄才是自身对旅行想法不断改变的真正原因。
现在,更愿意对着一些美景神游,尽情释放关于美好的想象,沉迷其中。面对山河锦绣,想象应季的风中气息和当景的气候,想象各种可能的惊喜与触感。说真的,这感觉挺好,几乎能感觉身心变得越发空灵敏感。我估计,这应该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至少那感觉是愉悦的。
所以,有空无妨神游。
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欢迎交流。
注:以上照片来源网,如有侵权请联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