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旧诗观

作者: TiAmo_b33e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15:22 被阅读669次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人,不爱聚会,不爱聚餐,不爱逛街,不爱上网,不爱通宵,就连文学上我也爱别人不爱的旧体诗词。我真的觉得在现代社会中,我的存在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所以,我对我的朋友们也总说,如果有一天我的所爱成了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就像五四时期的旧文化一样。那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将之摒弃,大不了从头再来呗。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属于很小众的东西。想完全掌握它,几乎不可能。哪怕掌握它其中的一小部分,也不是很容易。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先秦到清末,除诗词曲史,散骈文史,小说史,戏曲史外,还要了解哲学史,美学史,思想史,建筑史,宗教史还有中国历史。这些都完全啃下来了,想罢头发也尽白了。

    本来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就比较广博和深奥,真正穷经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何以现下却涌现出了那么多自称精通传统文化的专家来?那么多历史学大家,古诗词大家,那么多国学大师之流出现的原因我想会有以下四点:第一,一直以来,国内对思想的把控都是很严格的,因此有许多国外的先进的好东西进不到国内来。国家关上了大门,国人想学也没地方可以学,就只好报残守缺,就只能不停地不断地去发掘中国本土的东西拿来消遣,以展示自己的博学。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好谈政,好言史的现象。谈政是说现代,言史便是谈古代。谈政有风险,而言史很宽松。所以大众就或多或少的建立起了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

    第二,国家大力倡导“复兴传统文化”。我想此举有政治需要,却也兴起了一场“国学热”。而中国自郭某始又有以旧体诗歌歌功颂德,以历史帝王题材来歌颂当今的传统。大众们又缺少辩识,又都喜欢做“先进者”。所以旧体诗创作形成风气就无可厚非了。

    第三,诗歌创作的门槛不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大多数人肯定都会背几首,这就有了创作基础。而相对于现代诗而言,低级的旧体诗创作恐怕更容易些,因为它有规矩可循,或者七言四句,或者五言八句,字数规定了,再押个韵就是“诗”了。

    第四,国人的文学素养普遍不高。中国传统文化仍属于精英们的学问,但好多伪大师都没有达到精英的标准,他们只是略懂。而且中国人尤其是男人之间,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没有文化却爱附庸风雅,喜欢往脸上贴金的毛病。于是,在大众们文化不高,不明就里,容易上当受骗的内因下,一群水平不高,爱好互相吹捧,富有商业头脑的“国学大师们”就应运而生了。

    这群人,行事严重些,他们可以在世界哲学大会上讨论什么彩虹太极图里的经济问题;他们还可以在全国各地去复兴什么“女德班”什么“书院”,去拾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糟粕的东西拿来骗钱。最可气的是,还有一些明星们在附和着!二十一世纪了,还在做着坑杀人性的行径,还居然有人信,这都不如去做“国学大师”的好。大师还能领孩子们背背《弟子规》,而他们教得全是渣滓糟粕。对了,还有那些国学大师们办的国学班,在课堂上讲述什么《易经》《老子》《弟子规》中的人生道理。你不知天高地厚敢讲《老子》《易经》不说,就说人家老子自己都告诉过你,《道德经》上就写着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家道不出来,道出来就不是“道”了,比您更厉害的大师们都道不出来,您非得要道出来干嘛?您有那个水平吗?于丹都从神坛上跌下来了,北大原校长林建华因为“鸿浩之志”都被开除了,人家北大校长都掌握不了所谓的国学中的成语,你们一群骗子,又在那儿道些什么呢?

    这些是比较严重的情况,轻一点的呢,就是写一些打油诗,互相唱和吹捧一番。识趣的呢,说自己是“古风”,不识趣的呢,就叫自己是“七律”“七绝”;还有就是一些谋求上位的人,写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来歌颂下当今,像什么大帝系列之类的。还有就是现下大量出版的戏说历史之类的书籍,这类书,我没仔细的读过,不敢妄加评论。我想如果是尊重历史的情况下的演义,倒还是有可读性的。再有就是一群没人性的东西写的打油诗词来拍当权者的马屁。我原来以为这种行为只是个别,现在愈来愈发现,以旧体诗词来拍马屁竟蔚然成风。歌颂类的诗词可以有,比如当年王维,贾至,杜甫,韩愈他们写过的一些诗篇,拍马屁的同时也富有真情实感,艺术性也很浓。譬如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把唐王朝的大国气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再看今天,某省作协副主席,也是位王某在汶川地震之后的一番感慨:

    江城子 废墟下的自述

    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我现在读完这东西我还想骂他!狗屁不通!拿来丢人现眼!真不怪现代诗人瞧不起我们,我自己都不想再写旧体诗词,和这种渣滓为伍,哪怕他是作协副主席。这种东西的出现,盛行,形成主流风气,是旧体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悼歌。人人都这么写,那么好,旧体诗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必亡!必亡!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很多,但其中最瞩目的恐怕依旧是旧体诗、词、文等古代文学。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类东西,又因为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初中语文老师,她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学习起了很好的启蒙和引领作用。我还记得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在讲台上的翩翩风采,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她们指引着我走向这个方向,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我爱她们,我爱中文,但却不是所谓的那些“国学”“正统”。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一些诗词,到了高中,有几位好听众,他们常说他们的某一同学也写这类东西,但没我的好。这就促使着我,不断的精研。课余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平仄,研究格律,当然,自学的成绩还是很低的。到了大学,我又购置了很多词谱,读了很多名家的理论著作,又经过老师的系统教学。这时候我才觉得我初窥堂奥了。登堂的感受就是,这东西真难!当然,不管好坏,反正也一直在写。尤其最近也和几个写旧体诗词的朋友们还讨论了一些诗词创作方面的问题,也总结了一点自己的心得。

    首先对于格律和韵律,有人说应该摒弃,我倒觉得写旧体诗的人应该遵守。毕竟是经过了祖宗们几千年的锤炼,才有了这个格式。它是符合音律上的节奏,读起来是很悦耳的。唐人的诗律,宋人遵守,元人遵守,明人遵守,清人遵守,民国遵守,为何今人就不遵守了呢?能力不行呗。今人做诗填词不遵格律韵律,美其名曰古风,我觉得是不妥的。虽然我也这么写。对于此,我总结了三个阶段。首先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觉得要求可以宽泛一些。写诗毕竟是要注重情感的,有情感了就十分不易。而且格律和韵律对于他们就相当于桎梏他们的枷锁一样,很容易打消他们热爱旧体诗词的积极性。既然如此,那最初的时候就不要限制那么多,就不如让他们无拘无束的去写,去表现感情,去自娱自乐。这也是旧体诗词,今天还不至于衰亡的原因之一。当然写多了,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还是要回归正朔,按照格律的要求严格的去填写。这东西他不会限制你的表现情感和思想内容。相反,他会逼着你不断前进。如果你在这么逼仄的境地中依旧能够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的话,那这个能力就非常人能及了。这就到了第三阶段,您在熟练的掌握了格律和韵律后,下笔自然就会随心所欲。这时候偶尔出律就谈不上是错误了。

    还有就是古风和打油诗能不能相提并论?不能!古风是古诗,它并不是不合律,它只是较近体诗更宽松一些,它和近体诗的区别在于,古风不太讲求对仗、平仄、格律、篇幅,但却绝不是不讲求!比如说用韵,近体诗是一韵到底,古体诗可以用一韵以上,但必须是邻韵。至于内容,用词之类也与打油诗有很大的区别,明眼人可以一眼辨之。关于打油诗,虽然不讲求对仗、平仄、格律等,但它却是另外一种有趣味性或哲理性的俚俗诗体。内容多是自嘲,讽刺。语言虽然俚俗,却仍然有趣味性和哲理性,有的还有艺术性。比如唐朝的张打油有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篇没有一个“雪”字,却处处咏雪。再如郭沫若在文革期间悼念被迫害致死的阿英时,写了一篇《咏臭老九》“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无奈,愤懑之情跃然纸上,读之别有一番趣味。这么看的话,今人的东西多数恐怕连打油诗都算不上。最多叫做蹩脚诗,又怎么算得上古风呢?

    关于以旧体诗来歌功颂德,虽然已是现下的风气。但我不反对。但前提得是像王维那样的好作品,有感情蕴含其中。既然思想空洞,甜腻肉麻做不到像王维那样,那就别糟蹋旧体诗了。尝试用现代诗抒情,可能会更好点。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但诗文要有情感。内容空洞,堆砌辞藻的东西,不管他堆砌的辞藻多华丽,所描绘的内容多绚丽,缺少情感,我认为他都算不上是一流的作品。更何况今人连辞藻都没有,想堆砌都无从下笔,那这种东西就差不多是末流了。如果只有好的辞藻,他仍然有一定的可读性。可如果连辞藻都没有,就一点读的价值也没有了。

    还有无论旧体诗还是现代诗,不管你怎么写,写的水平有多差,都还有救。可如果无病呻吟,那样就没救了。胡适先生曾说“不做无病呻吟之语”。在今人的旧体诗词创作中,仍然有重要意义。诗中要有情感的注入,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诗,不论多差,我觉得都是好诗。比如我读过一首农工的《雪忧》“北风吹起千般恨,冬雪落下万古愁。天寒地冻最牵挂,高堂白发儿担忧。”这种东西报纸上不会有,但是这不比王幸福的“纵做鬼,也幸福。”好上一万倍吗?

    回归最初的那句话,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旧体诗的创作在今天来说我觉得还是属于精英层次的东西。至于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民众,想要抒发情感,自我娱乐,当然可以写!我还要表示欢迎,正因为诗词扎根于底层民众,有着娱乐性,才仍未消亡。所要摒弃的是那些打着国学大师,诗词大家旗号创作的蹩脚诗作;打着古风、近体诗的打油诗作;和和那些内容空洞,毫无生气的歌颂型诗歌。

    当然,摒弃他们是不可能的。这种风气不可能遏制得住。我们拦不住他们去写,但他们的行为着实可恨!他们比当年“破四旧”破得更严重。当年只是焚了书,破了物质层面的东西,今天他们却在腐蚀今人的精神层面,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摒弃文化中的精髓,拿糟粕当黄金去炫耀;他们将传统文化和资本对等,拼命的榨取其中的养分,说什么读《庄子》养生,读《易经》做人,从诸葛亮身上学习企业管理,从曾国藩身上学习让公司赚钱。他们忘了庄子的曳尾涂中,忘了孔明的鞠躬尽瘁,忘了文正的家国之道。再说学习企业管理有西方现成的模板,你在孔明身上找,不是舍近取远吗?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都好的!是有糟粕的!五四都已经革弃一回了,现在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学习糟粕!所以我说今人的素质,思想都不如一百年之前。想想不悲哀吗?

    有人总劝我,文艺要“百花齐放”就他们绽放吧。“百花齐放”是好的,可却这群毒草却不应该让他们活。他们本是这园子中的毒草,可他们却成了主流,侵占着其他花朵的养分,而真正的鲜花就只能躲在墙边枯萎。没有他们,传统文化还可以置于象牙塔上供后人心怀崇敬地瞻仰。有了他们,人们只会将传统文化和他们一并鄙夷,一并唾弃,一并憎恶!他们正一步步地将传统文化拉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样的话,“百花齐放”就不如“万马齐喑”的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旧诗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eh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