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顶鹤的日记本 参考书目/《取悦症》
别人说你好,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和你的所作所为对他们有没有利有关。所以,只有奉献自己为别人付出的人,才配得上一张好人卡。这样的好人卡,你负担的起么?
我始终认为“取悦于人”是一种很好的品质。说的功利一点,是一种公认的社交货币。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就说,如果一个女孩子问他,“我今天漂亮不漂亮?”,即便他心里觉得不好看,也一定不会说丑。在他心理,宁愿去说个善意的谎言,也不要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无独有偶,在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里,卡耐基全书都在倡导一种取悦于人的思想,他毫不避讳的表示,人们应该每天都试图让至少一个人开心。
但是,无论是蔡康永还是卡耐基,他们在取悦别人的时候,并没有去损害自己,事实上他们从不怠慢为自己争取机会。他们是聪明的“好人”,而不是“老好人”。
《取悦症》那“老好人”和“好人”的区别是什么呢?
老好人不是真的人好,而是患了心理疾病,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病叫做“取悦症”。
“老好人”:是在取悦于人的时候,故意放弃自己的权利,压抑自己的情感。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并需要别人的肯定。
“好人”:把悦己也列入到取悦的范围内,他们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也顾及他人的基本尊严和感受。“好人”在取悦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很愉快,没有觉得不公平或者很有压力。
一句话,老好人总是主动亏待自己,并且对被亏待这件事心中有怨气。
举个例子,同事A和B午休一起吃饭,A喜欢吃中餐,B喜欢吃西餐,A为了让B开心,就说自己也喜欢吃西餐,一直顺从B去吃西餐。久而久之,有了一种怨气,于是A和C诉苦,说自己总是为B着想,而B从来都不问问自己喜欢吃什么。B得知A当面大度,背后嚼舌根,非常厌恶,不再与之来往。A的付出让自己委屈,却没有换来同事的尊重。这里面的A就是老好人。
同样的情形,A可以说明自己喜欢吃中餐,但是为了B,愿意陪他一周吃3次,另外两天陪自己。或者吃不到一起去,就和B各吃各的,这样B一定会理解。说不定,B并没有非西餐不吃,然后就很乐意的陪着A一起吃中餐呢。有分歧,不当面沟通解决,和第三方诉苦,有理变没理,结果是老好人最怕的伤感情。
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见,比如很多对室友有意见的同学,宁愿和其他同学说,也不直接告诉室友。貌合神离的寝室关系,屡见不鲜。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直说,别人可能真的会忽略我们的利益,这是人性。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高情商,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大部分人是讲理的,只要我们事先有明确的界限感,别人就不会轻易触碰。退一步讲,如果对方真的不讲理,那我们也不必为是不是伤感情纠结了,不用客气。不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自己才是第一负责人,而不是忽略了自己的别人。
还有一种很大气的人,他们是真的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甘愿吃点小亏。比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大学期间,从来都以给室友打水为乐。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如果假装的豁达,换来了内心的愤愤不平,就得不偿失了。还有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比如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挚友之间的帮助,爱人之间的相濡以沫。但是人非圣人,谁都做不到对所有人都无条件的好。老好人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他们有所图。
取悦症的动机:
取悦症患者大多低自尊,希望通过外界的反馈获得对自我的肯定。
1. 贪恋好评
“驱使这种人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种思维定式:你需要并且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你为他们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个认知型“好人”,那么你就会陷入沉重的自我亏待心态中。”—出自《取悦症》
2. 害怕否定“对这一类型来说,取悦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导致的。”—出自《取悦症》
他们的逻辑是“既然我对别人都这么好,别人就应该感谢我,善待我。”
就像对待驴子一样,一个胡萝卜(好评),一个鞭子(差评),就可以让老好人放弃自身利益,默默奉献。这种人的三观随着外界的舆论而摇摆不定,大家都听过“老人,小孩和驴子”的语言吧,众口难调,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原因找到了,那下面我们来分析下患病的危害:
1. 无法拥有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彼此吸引,彼此需要,而不是单方面讨好。参考:王宝强离婚案
2. 无法获得应有的权益:不要总是期待着苍天有眼,自己先长个心眼是重要的。参考:在工作岗位上,老好人很难获得晋升。职场是一个,你不争取,就不会给你的地方。在家庭中,贤妻良母被当做女佣,他们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不让丈夫分担,不舍得给自己花钱,他们看到没有自己辛苦却获得宠爱的女人,愤愤不平。她们不选择和自己的老公商量,却在背后和外人抱怨,家庭关系可想而知。
3. 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引发其他心理疾病:取悦症不但不给自己争取权益,还要迫害自己。参考:不懂说不,因此多次答应,帮同事做他们的工作,精疲力尽,自己的绩效还很差。朋友借钱,条件反射一样答应,结果自己下半个月只能吃白粥咸菜。这还算好,要是有家庭的,说不定家人还要跟着受连累。
要是世界上都是老好人就罢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多的是把别人的好当做理所当然的人,他们享受着“老好人”的好,却不给予尊重。在这种情况下,“老好人”会觉得沮丧,并且在内心中积聚着一股怨气。他们的逻辑是“既然我对别人都这么好,别人就应该感谢我,善待我。”这个逻辑就好像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荒诞的台词“我这么喜欢你,你为什么不能喜欢我呢?!”他们甚至用好去控制和绑架别人,比如最近很火的王宝强离婚案。抱着获得回报或者道德绑架别人的心态而忍不住对别人好的人,请问问自己“假如我对别人好,一定得不到任何回报,我还愿意这样去做么?”这样问问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好”,也就不必愤愤不平了。
既然,取悦症害人害己,那么在不咨询心理医生的情况下,如何治疗“取悦症”?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取悦症患者应该如何自救:
1. 将对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上来,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既然低自尊是取悦症的根本原因,那么自信就是治疗取悦症的治本方法。
2. 一定要放弃,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企图。我知道很多好学生,好姑娘都有这种倾向,包括我。我被这个好人卡绑架多年,所以我一定要呼吁,我们不必让所有人喜欢,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3. 告诉自己,我有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这不是自私,不必自责。
4. 告诉自己,冲突和拒绝是不可避免的,沟通是正当的解决办法。为了避免正面冲突而在背地里诋毁对方的做法,才是不道德的。
5.单方面对别人好,从而用好去操控对方的做法是卑鄙的。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让对方接受舆论压力,更是不道德的。
6. 明确关系是吸引来的,不是讨好来的。
更多的自救方法,参考《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都是一个作者写的,买一本就好。
我始终认为,“取悦于人”是一种好的品质,从长远看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一味的自私自利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在取悦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自己也放进这个“人”的范围之内。
作家海棠有一句话说,“好女孩儿只得到一个好字”,我想,海棠说的这个好女孩就是有表演型人格的取悦症患者。真正的好女孩,一定不止得到一个好字,也会得到她想要的全世界,只要她们敢于要。
先呵护自己这朵花吧,芬芳会自然而然地惠及旁人。“好”,其实不用那么刻意。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