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学习简历(二)

孔子的学习简历(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6-06 08:26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20402

    思考之三】“三十而立”立什么?

    孔子的人生第二个阶段,“三十而立”。什么是“立”?所学之经术学业完成而有以自立。学有所成,不退不转,内心能有以自守。程子曰:“立,能自立于斯道也。”刘宝楠说:“诸解‘立’为‘立于道’‘立于礼’,皆统于学,学不外‘道’与‘礼’也。”皇侃《论语义疏》讲,“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李炳南老先生说,“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经,是经典,业是圣贤事业。是于道理大纲上守得定,不会被外界所动摇,不会人云亦云。有了自己明确的价值标准体系,经受得起外界的考验和冲击,就像一颗大树有了根底,立就是我们已经学有根底了。

    《孔子家语》等书都记载,子路是在十九岁时拜孔子为师,孔子长子路九岁。也就是说,孔子最少在二十八岁时就已经开始办学收徒为师了。到三十岁时,孔子的私学在子路等人的帮助下,已经相当有声有色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十岁之前,孔子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并开启了他成为一名老师的征程。钱穆先生说:“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志有得有守。此为孔子进学之第一阶段。”

    思考之四】“四十而不惑”什么意思?

    不惑,就是内心通达,不疑惑。到此境界,知之明而居之安,不仅有立有守,而且能通权达变。北宋苏辙曰:“遇变而惑,虽立不固;四十不惑,可与权矣。”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李炳南老先生说:“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见解虽然“立”住了,可是还有“惑”,到“四十而不惑”,就是孔老夫子遇见任何事情,他没有一点迷惑。比如,陈蔡绝粮时,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夫子没有半点烦恼迷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他内心当中那种内圣的功夫,内心当中再不会被烦恼所使,不会产生迷惑。

    四十不惑。人事有异同,环境不断地变化,因此“虽有志能立,或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疑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一些时候,对一些事情模模糊糊、把握不准,内心就产生了疑惑。这就是“立”和“不惑”的区别之处。“立”是把握住了立身处世的标准,而“不惑”是通权达变,遇事行权,无可无不可。“立”是不惑的前提和基础,可见“不惑”是在价值判断和行权处事上的不惑。

    《子路篇》中,夫子针对叶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直”的观点时,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还有诸如《宪问篇》中孔子关于“以德报怨”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泰伯篇》中“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公冶长篇》中孔子关于“孰谓微生高直”的评论,以及孔子告诉子贡做好事可以要回报(《孔子家语》)、告诉曾子遭受父亲盛怒之下的暴打可以逃跑(《曾子耘瓜》)等等,都说明孔子心中已经“不惑”,且善于“权变”的实证。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老师,“您如果当上齐国的宰相,有机会推行王道,乃至您由此成就霸业和王业都不足为怪。责任如此重大,您会不会动摇心志呢?”孟子直接了当说:“否。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动心了。

    所谓动心,就是内心为外物所牵动。“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不动心,正是两千多年来历代学人的追求。王阳明曾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得第动心为耻。”又说“此心不动,方能万事从容。”

    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不惑即是不动心,动心便是惑于外物。当然,不动心不等于心如死灰,仍然会有正常的喜怒哀乐。比如“颜渊死,子哭之恸。”“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不惑”“不动心”,就是《大学》的“止于至善”,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就如一盆清水,当静止不动的时候,可以照出万物;而一旦有动就会起波澜,哪怕是月亮也看不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学习简历(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gr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