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叫《我会思考》。
本书是由法国教育学、哲学博士索菲·菲洛所写。它曾荣获“法国最受欢迎儿童读物”称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对人性理解更深,也解决了家长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时的尴尬。
这次,我们为大家分享的是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四个阶段,以及如何跟孩子聊死亡。
①
『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四个阶段』
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知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家长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孩子的疑问。
001 0-2岁的空白期。孩子刚刚开始认知世界,对外在变化是迟钝的。死亡对他们来说毫无现实意义。我们大可不必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对孩子的养育中。
002 2-7岁的朦胧期。对孩子来说,死亡好像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只要妈妈不在视线范围里,他们就会认为妈妈死了,当妈妈回来抱起他,他就认为妈妈又活过来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会主动问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只是短暂地离开了你的视线,并不是死去了。”让孩子慢慢习惯分离,而不是一瞬间生一瞬间死。
003 7-11岁的感受期。随着孩子认知成熟,他们会慢慢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也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包括爸爸妈妈和自己。这时他们对死亡有了更多的求知欲,他们想知道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就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跟他们一起探讨交流死亡话题,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004 11岁及以上的成熟期。在理解死亡是什么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将死亡看成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明白了生命的终点是死亡,对失去生命感到焦虑。我们需要时刻观察和照顾到孩子的心灵,通过带孩子参观自然博物馆、参加传统的祭祖活动,让孩子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感。让孩子放下焦虑,过好当下。
②
『如何和孩子聊死亡?』
对孩子来说,死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孩子虽然不懂什么是死亡,但他们能从大人的眼神里、语气中感受到“死亡”这个词背后传递出来的恐惧。
当孩子主动询问“死亡是什么”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001 不用特意找时间和孩子聊死亡。在生活中自然地告诉孩子就好,比如家里养的小动物去世了,就顺便问问孩子,小动物死了你有什么感觉?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抱着孩子来感受他的身体变化,同时可以跟他说:
“小动物死了就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它感觉不到饥饿和口渴,也感觉不到悲伤和快乐。而活着的我们会伤心,因为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小动物了,你说对不对?”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为小动物举办一场“葬礼”,认真地说一声再见。然后陪孩子做一本纪念画册,告诉他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点。
002 不要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对死亡产生疑问时,会冒出很多神奇的想法,比如他们死了以后会去哪里呢?他们还会记得我吗?这时可以顺着孩子的问题,陪他一起提问,帮助他思考。其实不需要把死亡的前因后果都告诉孩子,但一定不能胡乱回答或是美化死亡。比如我们跟孩子说死去的人只是睡着了,这不仅是欺骗孩子,还会让孩子对睡觉产生恐惧。
记住一个原则,照顾孩子的心灵感受比急于解决孩子对死亡的求知更重要。
003 利用绘本和孩子一起找答案。如果孩子问一些我们也不知道的问题,那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读死亡教育绘本,或是其他图片、影像资源来找答案。我们可以用绘本的故事告诉孩子,死亡是正常的,它并不可怕。如果孩子在为绘本中死去的人难过时,把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
“有一天爸妈也会死去,我知道这会让你很伤心,那时你也不用害怕,你还有其他亲人。你只要记得,无论我们是活着还是死去,都非常爱你。”
总结一下,当孩子问“死亡是什么?”的问题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开诚布公,坦然地和孩子交流死亡话题,这远比让他们独自去探索和理解死亡要好上一万倍,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育儿专家。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哦。
参考书目:《我会思考》[法] 索菲·菲洛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