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头条深度思考
15岁女孩勒死爱她至深的母亲——我们以为的爱,不过是桎梏枷锁

15岁女孩勒死爱她至深的母亲——我们以为的爱,不过是桎梏枷锁

作者: 云芸芸 | 来源:发表于2020-06-16 11:59 被阅读0次

    5月25日,山东青岛一名律师张灵(化名)在家中去世,她15岁的女儿瑶瑶(化名)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警方控制。

    遇害人张灵是青岛当地一名小有名气的律师,遇害前离异多年,独自带着瑶瑶在青岛生活。瑶瑶学习成绩很好,在读高一。据相关人员透露,瑶瑶认为母亲对她的要求过于严格,由此引发母女矛盾。据说张灵是被女儿勒死的,遇害后曾被装在一个行李箱中。瑶瑶被警方带走时很冷静,没有哭。

    周围的邻居、朋友等人都回忆说,张灵母女关系不错,没听说有矛盾。张灵经常带瑶瑶出去旅游,平时也会尽量满足瑶瑶的生活要求。比如孩子想吃羊肉,她就托朋友在内蒙古杀了活羊寄来;孩子要吃牛肉,她就找人帮忙从澳大利亚买牛肉。

    但是一名邻居说:“她妈妈把她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学这个学那个的。”

    瑶瑶的同学家长说:“瑶瑶是个挺好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让我想起了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如此的相似。

    当时网上一片倒的在说吴谢宇是“恶魔”、“禽兽”、“变态”、“披着羊皮的狼”、“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此次瑶瑶的事件也一样,留言里多是在说:“女孩被惯坏了,不知道感恩”、“太过溺爱了,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亲情”等等。

    我为之感到深深的不安,这样的事情,虽然并不常见,但“弑父弑母”案件绝不是头一次发生。然而每次看到人们的评论我就觉得,几乎没有几个人看到事情的本质。谩骂和肤浅的表达,只是人们对自己内心震惊的自我安慰和不合理事件的自我理解而已。这些评论,没有一条能为我们避免下一场悲剧作出正确的指引。

    一个人,为什么会杀掉养育自己的父母?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他究竟想要什么?他想要的东西,比自己父母的生命还重要吗?我们不理解,但是根据历次的案件来看,这似乎对于弑父弑母者来说是必然发生的,是合乎逻辑的,是他认为“非做不可”的事情。要知道一个孩子想要杀掉一个人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气,更何况那个人是养育他多年的母亲。那么他的母亲究竟对他做了什么?他母亲对他扭曲的心理,该负有多少责任?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关于吴谢宇的文章《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动机首公开:妈妈,你的情感,我背不动》,文中从吴谢宇的心理方面来述说弑母动机,他母亲应该是给了他太多太大的压力。

    据澎湃新闻报道,吴谢宇在接受审讯时说,自大二时他就感觉自己精神状态有所变化,好几次去到高楼处想自杀,后来又放弃了。

    吴谢宇回到家中,向母亲讲述自己想自杀的精神状况,母亲表示“如果你有事,我也不想活了”。母亲是把自己的性命和他捆绑在一起的。这样的捆绑,本身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母亲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要他成材。而吴谢宇也确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各方面都表现的那么优秀,无瑕。父亲病逝之后,母亲沉浸在丧夫之痛中难以自拔,吴谢宇想尽一切办法帮母亲解脱,但是“无论怎么做母亲都不快乐”。母亲的期望以及生活的磨难给予了这个孩子太多的重压。他曾说过当初想把母亲杀死之后打算自杀。可见这背后的事件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

    《妈妈,你的情感,我背不动》一文中说:吴进入青春期以后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受黄色电影影响频繁自慰,“觉得自己很脏”,但又无法克服,为此非常纠结、痛苦。

    本来青少年性欲萌生、通过自慰来满足性需求十分正常。但对吴来说,这就是他完美小孩人设中的巨大“污点”,也是他道德感极强的母亲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他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分裂和冲突当中,难以接纳自己。

    有人说,寡欲克制的母亲谢天琴,是吴谢宇性压抑而后患上性瘾的心理枷锁。只有杀掉母亲,他才能从枷锁中解放出来,面对自己的性问题。

    他真正缺失的东西是:自我。他想要的是:能够自己掌控的生活。

    他杀人后挥霍无度,纵欲无度,更像是对人性压抑过重、控制过多之后的强力反弹。

    而他要用“杀死养育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么大的代价,来过上普通人过的生活,可见母亲对于他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桎梏。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出一种提醒——“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那么实际上,吴谢宇杀母,根源的罪责,在他母亲。

    人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承受压力的域值,超过这个域值,人的本能会感受到危险,会拉响警报。超出这个域值越多,其后果越严重,到了最后会让人产生“濒死”感,他会觉得:如果我不做点什么,就会死掉。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精神崩溃。精神崩溃有两种指向:一种指向内部,其结果就是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另一种指向外部,其结果就是极端反抗。也就是说,抑郁、自杀的情况,和杀死父母的情况,是同一种性质,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吴谢宇或者瑶瑶,似乎具有太过强烈的求生欲。试想一个快要被水溺毙的人,求生本能的反应一定是想办法杀死那个把他往水里拖下去的人。

    说回瑶瑶,暂且不提母亲对她关爱备至,单就她的生活状况而言,母亲是她唯一的生活支柱,仅此一条,就没有了正常逻辑上的作案动机。所以,除了濒死状态下的极端精神状况,我想像不出别的理由来。她似乎已经被逼到了最绝望的境地,如果沟通有用,如果能够被理解,如果她的母亲能看到那个绝望至深的灵魂,何至于人生那么多选择,却用了这种残忍的方式来解救自己。

    现在瑶瑶事件刚刚发生,很多细节还没有披露,我宁可相信整个事件的发生是短时间内的冲动行为,但无论怎样说,事件的根源一定是长期导致的。

    也就是说,事出偶然,也是必然。

    恩格斯曾说过:你并不能说人是恶是善,因为这些都是在城市生活中被滋养出来的东西。

    我无意为这些杀害父母的人开脱,他们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受应有的后果。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有人都说不该杀父杀母,说他们错了,但是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道理,甚至每天背诵一遍:“杀人是不对的,杀父母是更加不对的”,我们能不能阻止那些还在隐藏着的“吴谢宇”和“瑶瑶”,还在压抑着的“吴谢宇”和“瑶瑶”,还在痛苦中的“吴谢宇”和“瑶瑶”,能不能帮助这些“吴谢宇”和“瑶瑶”走出绝境,避免下一场悲剧发生呢?我觉得远远不够。

    我为之感到悲哀的不是那些杀人的孩子,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父母们。

    而我为之感到可怕的,是人心太盲,看不透这些事件的本质。

    吴谢宇之后是瑶瑶,瑶瑶之后呢?悲剧仍会发生,瑶瑶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弑母者。

    弑母者的生活背景以及心理挣扎才是事件的源头,理解人崩溃的那一瞬间,他都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才是我们以此来正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压力,或者我们给予我们亲人的压力,是否已经慢慢成为“生活不能承受之重”下把自己或者他人逼迫成为下一个“恶魔”的衡量和参考吧。在悲剧发生以前,我们能以此为镜,改变态度改变现状,让事件朝着安全的一面发展,这才是挖掘弑母动机的意义所在,不是吗?

     “如果他不曾被要求做完美的神,又何必堕落去做暗夜的鬼?”我们在批判他人的时候,能不能先审视自己,有没有变成别人的枷锁桎梏,成为别人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新闻相关内容来自《新京报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岁女孩勒死爱她至深的母亲——我们以为的爱,不过是桎梏枷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kl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