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者的困惑:我觉得记笔记是个好习惯,但是我属于间歇性的那种,记完就再也不打开看了,我是不是没救了,很想知道大家的笔记都写些什么?
我个人是喜欢表达哪种,所以通常会在书上写满了书评或者想法,然后把读书笔记导出。
读书笔记也是自己学习书的一种方式,比如有记录自己对作者分享的思想观念的二次说明,看看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差异或者差距,还有映证,比如本书和《原则》《穷查理宝典》等共通之处还有是自己的践行,看了做了就有想法了。
要解决不喜欢记笔记的问题可以深层思考不喜欢做笔记的缘由:没想法,无共鸣还是不知如何表达……最简单的是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段落划线,或者直接说:很棒,很赞等。养成一个记笔记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养吧,养成习惯后看的书大概渐渐多了那就涉及到回看读书笔记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不看读书笔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画了线,或者归纳总结了读书笔记之后大脑会“偷懒”的认为这事结束了或者完成学习了,于是几乎不回看读书笔记。
我自己的一些做法:一本书通常读完会有上万字读书笔记,我会专建立一个文件夹作为读书笔记文档合集,读完书后马上会写一篇书评(这需要看自己作的笔记,第一遍回顾),然后整理读书笔记文集(第二遍回顾),好的书会写更多的书评(第三遍回顾,现在有时会把书评写成文章,需要更多资料和对书的熟悉程度)还有好的书会过一段时间再看(第四/五遍…)再看时也会应对大脑的“偷懒”机制,看自己做了些什么,想法是否有变化,或者还剩下什么等,这样作者传达的东西才会被自己理解一部分,理解并相信了才会去践行。
我们看的书,作者从不给答案,作者给出的更多是自己独家的做事思考指南!答案要读者自己在书中探索,在书中了解作者思考做事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智慧,需要读者领会而不是照搬,学习呀,主要还是通过他人的经验智慧启发找到/发现自己的路,自己的做事方法和自己的思想观念,大多时候是这样。
因为人只相信自己,他人的经验智慧多是耳旁风,通常留下痕迹就过了——想想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想想进幼儿园到现在毕业留下多少理论,知识,信息,想想一本书读过后还有多少印象,想想也许我读了很多书,但到目前仍然收获不多,想想身边的长辈絮絮叨叨的道理(多少属于常识的道理)我只会觉得啰嗦,再想想我们有什么时候按照道理去做了?又按照道理做到什么程度了?有如作者花半辈子甚至一辈子去按照道理做了么?
我们学习的一个过程就是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了解自己,向内求索。
就如题主提的一个问题:不怎么做笔记,做了笔记也不回看,那么这个问题深层次可以挖掘出了作者的哪些思想?哪些观念哪些习惯等,我们需要看到的不是问题表面,而需要从问题看到我们自己。也就是学习是参照,参考他人,照出自我!如果大脑认为他人的观念好,思想好,方法好,自然会说服自己,拿来他人的观念,思想方法改装成自己的加以应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按照道理去执行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每个道理都是他人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实践验证过的,那么,哪些被验证了千年的道理呢?
最后,回答一个问题,更多的问题出来了,那么脑子里装不下其他道理怎么办?
不止一个人给出了自己答案:今天看的澳门赌王何鸿燊的一段视频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五读书才是真的,第一想成功就要多读,第二要勤力,第三你要肯牺牲,不可朝九晚五。别人都以为何鸿燊运气好罢了,不是运,相信我。多读书,多到什么层度呢?读一辈子。
之前看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纪录片,这大概是常识了吧,大家都知道M读书非常多,像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马列著作等看了超过10遍20遍,量大,大到私人图书室超过10万册,大多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晚年眼睛快看不见事物时,通过听他人朗读的方式读书。我们想想通过长期,大量重复的方式道理能不能装进脑子呢?就如流行的说法:达到临界点/量变引起质变,脑子也就开窍了,能装下别人的道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