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简书日更第200天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点小激动。挑战简书日更365天,今天是第200天。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200天不算什么,但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01
最初,我是从张爱敏老师那儿听到“简书日更”这几个字,但是对于长期疏于写作的我来说,有点望尘莫及的感觉。虽然说前些年也动笔写过文字,但最多不过一周三四篇而已。若是天天写,我实在没有底气。
但是,我喜欢阅读网友们的文字,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抑或是个人成长之类的等等。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多。
直到后来看到我仰慕多年的杨诗云老师也开始在简书上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我也忍不住动手书写,恰逢当时我班的家长值周日开始启动,我就以此为题开启了我的简书之路。
只是在简书上写作而已,并没有决心“日更”。一天,两天,一星期,我就这样一天天写了起来。到第20天的时候,我在简书中写到:下一个目标是50天。微信好友宝玲对我说:您可以走得更远,不止是50天。
于是,在一些微信好友的带动下,我开始了日更,并以转发朋友圈来提醒自己每天更新。
在简书日更90天的时候,我听了张爱敏老师《十年,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儿》的专题讲座。她十年如一日的成长历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至此,我终于下定决心并敲开了张老师简书日更挑战365天之门,每天更文以接龙为证。在同伴们的互相监督之下,一起走了110天。
02
我从来没有想过,就我这种烂水平的文字,有人愿意每日欣赏,而且,似乎读我的文字成了每日必做之事。既然如此,我何不以每日完成日更作为一件快乐之事呢?那些中肯的建议和评语,都是我人生路上不可磨灭的印迹。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和鼓励,我的坚持才有了更大的动力。
正常上班的日子里,我写班级管理,写读书心得,写英语教学,还给班上的学生写信鼓励。但是,周末呢?假期呢?哪来这么多的话题可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但是,实际上我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没有谁规定所有的文字必须是与教育教学有关,与个人成长有关,我完全可以写写生活随笔和其他方面的文章啊。于是,我继续坚持着。
疫情期间,尽管每天备课、录课、上课、批改作业、网络班会、家校沟通等诸多事务,但我依然坚持着日更。每天夜深人静之时,也是我静心书写每日收获与思考的时刻。我写听课心得、班级管理、网课心得与反思、家校沟通以及书信交流等等。书写的过程,也是我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我在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还需要做什么,都是我与自己对话的内容。
连我自己都被感动的是,我把自己与家长的文字沟通整理后形成一个系列,比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我认为,这是给班级、给学生和家长最好的纪念品。疫情可能只有一次,这期间,家长和孩子一样觉醒和成长,是多么的难得。这些文字,必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03
如今,我的日更又增加了一个内容:每周教学工作总结。回望自己一周的足迹,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整理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也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话不仅适合于学生,而且也适合教师本身。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更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发现一些学生正在被我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有时候,他们不是做不好,而是缺乏给他们指引道路的人。我愿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秉承一个理念:不抱怨,不埋怨,尽量呈现正能量的东西,把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快甩到脑后,我让自己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复学后,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坚持每日网络听课,把听到的好方法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为网课没有提供讲课课件,我就自己制作。这样一来,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有时候,日更结束,发文之后竟然拿着手机睡着了。尽管这样,我依然没有断更的念头,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04
2018年暑假,在上海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华师大的李家成教授跟我们介绍了一些班主任方面的管理理念,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些乡村班主任的成长历程。
尽管当时李教授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但是当时的我根本没有勇气去跟一个名牌大学的名教授成为微信好友,只是默默地关注着他提供的“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公众号。这期间,我也在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班主任成长轨迹。
直到去年,我从东留养的李冬梅校长那儿得知,如果想加入李教授的班主任研究团队,需要阅读、研究李教授编写的书籍并写够10篇读书心得。我选择阅读的有三本书,但以《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为重点。
我不算是一个勤奋的人,到昨天为止,历时六个月之后,我终于写够了十篇读书心得,完成了当初的约定。
当李冬梅校长把我的文章发给李教授之后,李教授果断加我为微信好友,并邀请我加入他的一个班主任工作研究群。这,应该是我坚持书写以来的最大收获,也是最令我兴奋的事情。
还是那句话:“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去做。唯有用心去做了,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今,日更200天,字数达32万余字。这条路,我将继续走下去。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