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维钢的认知局限——读《万万没想到》想到的

万维钢的认知局限——读《万万没想到》想到的

作者: 小曹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21:56 被阅读0次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的豆瓣评分蛮高,8.2分。不过,这样的高分只有1万多人评价,显得分数有些虚。

    扣掉1分,7.2分或许比较合理。

    扣分的原因,一是本书只是博客文章的简单集合,没有成体系的整理,甚至连副标题的“理工科思维”也没给出定义。

    二是文章观点倾向强烈,极度鄙夷所谓的“文人思维”,但论证缺乏说服力,论述也有颇多“文人思维”风格。

    读的时候对这种观点倾向很好奇,心想是不是小学时万维钢被语文老师虐待过。读到后面一篇文章发现,或许是作者自己的认知局限导致的。

    本书优点及阅读时的启发,已在读书笔记《<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里写了,对万维钢的其他几本书也暂无阅读的计划。

    因此只从《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看万维钢的认知局限。

    局限

    发现认知局限的文章是《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里面有句话: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现有的科学理论已经能够很不错地解释整个世界,似乎并没有哪些事情非得用人有灵魂来解释不可。

    乍一看,这句话好像很有道理,但多想一下,能感到有些固步自封。

    这句话的逻辑是:

    因为A可以做B,所以不需要C。

    A和C有比较的意思,是同性质的事物,文章里也是把“人有灵魂”当做一种理论。

    与“现有”相对的,是“过去、将来、旧、新”,那么,把上面这句话的“人有灵魂”换成“新的科学理论”,体会下:

    现有的科学理论已经能够很不错地解释整个世界,似乎并没有哪些事情非得用新的科学理论来解释不可。

    同样的句式,换成具体的事物,再感受下:

    现在的马车已经能够很好的完成路面运输工作,似乎并没有哪些工作非得用汽车/火车来执行不可。
    现在牛顿力学已经能够很好的解释物体运行,似乎并没有哪些事情非得用相对论来解释不可。

    感受到了么?

    一种自满于当下、已知,排斥将来、未知的感觉。

    就像把已知画个圈,圈里已知的知识已经足够解决遇到的问题,那么圈外的未知就不管了——

    因为似乎并没有哪些事情非得用圈外的知识来解决不可。

    用“井底之蛙”来形容可能过于贬义,但在圈里鄙夷圈外的感觉,很像坐井观天。

    万维钢把自己局限在了自己认知的小圈子里。

    image

    进步

    已知的,并不是全部。

    当前的科学理论,只是我们现在所能达到的极限而已,并不代表全部的科学理论。

    不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并不代表当前理论的解释是绝对正确的。

    牛顿之前,不妨碍人们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世界观下。

    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不妨碍人们生活在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下。

    就像二维无法理解三维,已知的知识也无法解释未知的现象

    伟大如爱因斯坦,发现了量子纠缠,也因为无法理解,就至死反对。

    如果人类满足于当下的理论,现在可能还是天圆地方的地心说。

    静态与封闭的观念会将人局限在已知当中,形成逻辑自洽,因此面对未知时,会有“不需要”的逻辑——

    就像地心说把日升日落解释的很符合“常识”,因此不需要日心说、大爆炸一样。

    只有动态的、发展的思想,才能打破认知局限,不断进步。

    这是必然的,因为总有人对无法解释的事物感到好奇。

    所以才有地心说到大爆炸、神创论到进化论、目的论到相对论……的发展。

    而每一次将未知变成已知,都会进入新的认知局限循环。

    image

    体现

    万维钢这种静态的、绝对的认知局限,这在本书中多处有所体现。

    比如:科学研究的是有限的真理。

    这句话没错,我们只能研究有限的真理。但万维钢似乎因这句话而限定了自己。

    正是因为能够研究的、能够研究到的真理有限,才更应该对未知保持敬畏,而不是“不需要”。

    比如:物理定律应该适用于所有时间和所有地点,所有事件都必须精确地符合物理定律的数学方程。

    不给物理定律加任何限定,认为狭小的已知放之四海皆准,和牧师的完美理论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局限,愿意多去了解一下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万维钢的观点倾向或许不会那么强烈。

    文人

    万维钢极度鄙视“文人思维”,但说不清楚什么是“文人思维”——当然,连“理工科思维”也没说清楚。

    这可能是因为认知局限,在理工科的小圈子里过的足够好、足够安逸,便把自己认知的“理工科”视为上品,导致他对其他的东西,特别是和“理”相对的“文”,持以漠视、忽视、鄙视的态度。

    只是,用模糊的“文人”,而不是和“理工科”相对的“文科”,这个做法本身就很“文人”,一点也没有“精确”的“理工科思维”。

    相关

    万维钢嘲笑亚里士多德不去数妻子的牙齿,以说明动手比动脑强。却引用“文人”孔庆东的观点,说暗器产生于手枪之后。

    即使懒得动手,动动脑想一下,也知道《水浒传》里就有很多用暗器的角色。《水浒传》成书年代并不比发明手枪晚。

    如果愿意动动手,查一下资料,会发现暗器的起源其实更早。

    暗器在明清以后的小说中出现,有两种可能:以前的小说没留下来;以前不流行武侠小说——唐宋流行的是传奇与志怪,比暗器好玩的多。

    将小说中出现暗器归因于手枪的发明,仅仅是在时间上具有些许相关性而已。

    而在《精英日课》中,万维钢是说过很多次“相关不等于因果”的,也展示过资料搜索能力的。

    用“律师机制”直接拿来观点,而不去考虑因果,或许因为这是“理工科”圈外的事,不值得关心对错。

    演绎

    万维钢说,“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他也推崇实验验证与逻辑推导,灵魂转世假说实验就基于演绎法而推导设计。

    但是,演绎法、逻辑推导想要得出正确的结论,推论前提必须是正确的。而他的推论前提是从天涯等论坛的帖子中,用“文人”喜爱的归纳法总结的。

    输入错误,输出必然是错的。

    如果输出没错,那过程必然错了。

    用从民间想象中归纳的结论,去设计实验,无论这是一个怎样的“完美实验”,结论都是错的。

    用万维钢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从“主流科学”这棵大树上长出来。

    不过他可能根本不关心这个实验的前提和结论正确与否。

    给灵魂转世这种“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事情套一个“科学实验”的外壳,足够显示“理工科”圈里人的优越性了。

    上述两个例子,很符合万维钢自己说的“文人思维天生喜爱耸人听闻的消息”。

    得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很吸引人,便迫不及待要展示给别人看,而忽略这个观点是否合理。

    就好像我写这篇文章一样。

    最后

    《万万没想到》里面观点很多,而观点越多,就越多的体现出作者的认知局限,除了上面的少数内容,还有对哲学、心理学等等的肤浅评判——或许是只言片语,但鄙夷的态度显露无遗。

    我对万维钢的认知局限也是局限的,毕竟只读了这么一本书,听了几期《精英日课》而已。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无神论者,却给一本推崇“理工科思维”的书及其作者挑了这些毛病,不过是想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认知局限。

    世界很大,而我们所知甚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维钢的认知局限——读《万万没想到》想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nh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