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忠孝难两全!年轻人想要有一定作为,大展身手,就不能拘泥一隅,而要胸怀宽广、放眼世界、为理想拼搏。而近处的平凡承载不了年轻人的壮志!
世界就是江湖,人在江湖,也就身不由己了。
举个大点儿的例子: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有多少心怀鸿鹄之志、以拯救国家为己任的有为青年,他们奔走呼号,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无怨无悔!那个时候,为了国家大义,自己的性命都可以抛诸一旁,陪伴父母、为父母尽孝只能是他们午夜梦回的一声叹息……
说得实在一点: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如此之大,机会大都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年轻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走出家门,去历练、去拼搏、去争取!当事业小有基础,他们又分身乏力;功成名就之后又与父母有了各种各样的代沟。即使想把父母接到身边尽孝,又有几人还怀着初心!?而我们的父母久居故乡,那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也已融入他们生命—故乡是他们心灵的家园,他们无法抛弃那里的一草一木和乡音乡情。即使儿女极力恳求,父母来到儿女的城市,他们也过不惯年轻人的生活,不得不早早地逃离了承载儿女希望的城市!
我有个朋友,今年五十出头,他在我们当地算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了!
他年轻时候出来打拼,很快就捞到了第一桶金。两年以后成立公司,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拥有千万资产。
我朋友在城里恋爱并结婚,结婚后不久有了孩子。妻子生产后,他母亲从乡下来帮忙带孩子。到了孩子可以上幼儿园的时候,他母亲就回了乡下。从那以后老母亲极少来城里,即使想孩子偶尔来一次,连饭都不吃,看看孩子匆匆就走了。
后来他母亲和他说:要不是帮忙带孩子,她一天也不愿意住在他家。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婆媳之间的矛盾让老人家在城里度日如年。短短三年的城市生活,令母亲迅速衰老了。
孩子渐渐长大,小学完完整整地从当地读完的。从初一开始我朋友就把孩子送去英国读书,一去就没有回头。孩子的高中和大学、研究生都是在英国完成的。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发信息,后来慢慢联系的频率越来越低,再后来几乎不联系,到现在他儿子已经有五六年没有回国了!他想孩子了,希望和孩子视频,但是孩子却是以忙为借口,很少和他静静地聊天,话家常。
而我这个朋友,两年前车祸,命保住了,双腿却截掉了,出入只能靠轮椅,生意都是妻子在打理。
父母在乡下,孩子在国外,他自己每天在这个流泪流汗的城市市中心最高的写字楼里,坐着轮椅在窗前望风景!
所以,何为混的好何为混的不好,见仁见智,没有一定的标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强调子女应奉养父母,尽量不远游。但是他也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只是,无论在外面是春风得意,风生水起,还是操劳困顿不如意,不要忘记了,老家还有父母在,有事没事,常回去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