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走出陪伴误区,实施有效陪伴

走出陪伴误区,实施有效陪伴

作者: 杨蕾001 | 来源:发表于2023-02-24 21:59 被阅读0次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陪伴”则成为了一个热词,有成功者的分享,有失败者的困惑,有研究者的探讨等等。作为家长的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以及教育的投入。如果广大家长都能拥有“陪伴”意识的觉醒,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会存在“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观赏,爸爸回家就上网”的现象存在,也不再因为孩子缺少爱的教育而影响身心发育与健康成长。可在现实中,关于“陪伴”却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缺失。

    一、关于陪伴“误区”及原因分析

    误区一,认为陪伴就是“陪着”

    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确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给车给房不如给个如意郎,也明白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优秀孩子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这一因果联系。曾有一位妈妈,为了尽全力“陪伴”孩子,欣然辞去了工作,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为此她总是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她的孩子依然不听话,学习成绩依然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结果。综合现象分析,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自己把“陪伴”等同于“陪着”了。因为她明白了她的陪伴只是让孩子的衣食住行有了足够的保障,而对于孩子学习成长方面的诸多因素,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她只是做到了连保姆都能做到的事。

    在众多家庭中,将陪着等同于陪伴者不只是这位妈妈,有些家长虽然手里牵着孩子,但眼睛里却盯着的是手机。就是他们陪孩子一起度周末,也只是在家里看看动画片,或者扔给孩子一个手机,自己蒙头大睡。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自己玩起来就顾不上孩子了,他们打麻将或者去娱乐厅,常常把孩子放在旁边写作业,还美其名曰说是训练孩子“闹中取静”。这样的陪伴,看似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没能真正地起到陪伴的作用。也许他们没有读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不懂得孩子成长需要事宜的环境;他们不懂得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给幼小的生命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们不理解“伴”字是要成为他人的一半,是要将思想、行为、精神倾情融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要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该子的成长需求。如果父母不能走进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去,就不会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不清楚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当然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关注孩子和耐心地帮助孩子。

    误区二、权威型陪伴

    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一切都要由我做主”,一切都要按照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去做,因此为孩子限定了很多的“不准”:不准犟嘴,不准贪玩,不准外出等等,每天都能听到家长训斥、恐吓孩子,弄得孩子精神压抑,手足无措,战战兢兢,孩子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跟家长交流,有啥需求也不敢跟家长提出了,有时家长还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不愉快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了家长的出气筒。

    王姐说她邻居家有个单亲家庭孩子今年七岁,是由爸爸带着,爸爸经常一个人喝闷酒,喝醉了就打孩子,经常听到孩子的惨叫声,好心人劝说他不要那样对待孩子,孩子需要慢慢教育才会懂事,可他反而不知好歹,还说孩子是他自己的,不听话就得揍。

    可以设想,这样的亲子相处,孩子小的时候,会因缺乏反抗能力对家长言听计从,忍气吞声,随之而来的各种不良习惯也在滋生暗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中,有了自主意识,就会渐渐的产生对抗心理,甚至会以叛逆的方式保护自己,还会以逃学、撒谎、离家出走等等方式对抗家长,有的孩子为了给父母点“颜色看”,他们或者离家出走或者选择极端的手段轻生。孩子到了这个程度,家长打骂、逼迫、惩罚都无济于事,而且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僵化,或者给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这看似陪伴孩子的父母,却一手造就了“问题孩子”,上演了不可挽回家庭悲剧。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呼吁家长予以觉醒及时止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耐心与爱心,需要父母放下权威,以“怡无色、柔无声”的语言跟孩子沟通,需要用“静待花开”的眼光看待孩子。有智慧的家长会“蹲下来看孩子”陪着孩子一起长大。

    误区三,唠叨型陪伴

    天才少女谷爱凌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就获得滑雪大跳台的金牌,她还是多才多艺的全能学霸,成了父母眼中别人家孩子的“天花板”。其实谷妈妈并没有刻意培养女儿爱上滑雪,也没有给她提出一些要求让她成为家长期待的样子,只不过是工作时带着孩子在雪场教学员滑雪。女儿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就爱上了滑雪。这样的不言之教谷妈妈重在身教,摒弃了唠叨。设想一下,如果谷爱凌有一个唠叨的妈妈,孩子的心灵未必能够健康,她也未必会对滑雪产生兴趣,那样的话这位滑雪冠军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喜欢家长爱唠叨的。正是因为谷爱凌没有经历家长唠叨的烦恼,才长成了父母所期待的样子。这正如老子所言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对比谷爱凌的妈妈,我们很多家长不得不反思:在跟孩子的相处中,家长总是唠叨个没完没了。当孩子玩耍时,家长唠叨孩子不读书,而不是陪伴孩子玩有意义的游戏,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陪孩子一起读书;当孩子扫地时,家长唠叨孩子扫的不干净,而不是指导孩子把地扫干净;当孩子作业有错题时,家长唠叨孩子不动脑子,而不是给孩子讲明白怎样才能不出错。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唠叨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比如谁谁家的孩子又考100分了,谁谁家的孩子参加比赛得奖了,让父母有面子。比如等等,好像孩子的学习、进步都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那点虚荣。个别还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认为自己的孩子浑身上下都是毛病。他们唯独不会沉下心来去研究别家孩子是如何变得优秀的。优秀孩子的父母是怎样进行有效陪伴的。试想,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像谷妈妈那样收起自己的唠叨,积极思考有效陪伴孩子的对策,那么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谷妈妈式的好家长,我们的孩子也能够成为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二、家长不包办,养成好习惯

    去年,重庆理科高考状元谢欣颖,拿到了726分的优秀成绩。她能取得这样的佳绩,与她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就连老师都佩服她的学习习惯好。谢欣颖的父亲说孩子小的时候陪她阅读,渐渐地她爱上阅读,而且阅读成了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可是再看另外一个案例:上学的路上,一个步履蹒跚的老爷爷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他刚上一年级的孙子,有位家长走过去问:老爷爷您为啥不让孙子自己走啊?”爷爷说:“这孩子不听话,非让我推着他才肯来上学。”不难理解孩子懒惰的习惯可不是一天养成的。这虽然是个例,但类似的现象却不在少数。从接送孩子的家长中不难发现,替孩子背书包拿文具的比比皆是;孩子一出校门就驮在车子上不让孩子自己走路的比比皆是;孩子回家写完作业家长帮助清理书桌、文具的比比皆是等等。总之一切都有家长包办代替。有些孩子上大学了还不会自己洗衣服,干脆把衣服寄回家寄让家长洗好再寄到学校。“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都成“妈宝男”了,怎样成为栋梁材。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父母”这个角色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的确,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如果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抱着“船到码头自然直”的态度,一定会误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孩子的所有习惯必须在他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时全部帮他打好。这句话应该铭记。古语有云“天道酬勤”,懒惰是成功的杀手,没有哪一个成功人士是建立在懒惰基础之上的。

    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等等多种习惯,家长的10年培养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因为再多的物质金钱都比不过父母的陪伴。

    三、找准对策,实施有效陪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成功人士的家庭教养方式:

    1.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人格成长,从小注重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父母把肯定、鼓励孩子做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真正的反映出了“孩子都是自己的好”;

    3.父母非常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处处展现“身教”,给予孩子的是榜样的力量;

    4.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不是吼叫,而是循循善诱,是用读书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道理。

    5.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常常跟他们一起读儿歌、读绘本,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之中,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并和孩子一同成长。

    吸纳上述育儿经验,选择有效的陪伴方式:

    第一,陪伴孩子要用心

    父母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听听孩子说些什么,帮助孩子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帮手。

    第二,陪伴孩子要有耐心

    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要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多让孩子在试错中明白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陪伴孩子尊重孩子

    与孩子相处,要允许孩子出错,并做到不指责,不打击,不高高在上,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呵护孩子,包容孩子,尊重孩子。

    第四,陪伴孩子要多鼓励

    父母要多给孩子鼓励,而不是功利;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孩子还有很多可能性。要善于通过鼓励的语言神情去转化孩子的缺点,要让孩子因为有父母的陪伴浑身充满力量,有强烈的安全感。

    第五,陪伴孩子要用平常心

    孩子毕竟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有些道理父母懂,孩子未必会懂,孩子的成绩也是日积月累,因此不能用成绩衡量孩子,我们成不了第一名,但可以给第一名鼓掌。

    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和优势,引导孩子踏上适合的成长之路,不可强求孩子去弥补自己成长的缺失。

    第六,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父母和孩子,从来都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状态。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有好家长才有好孩子,家长不成长也没有理由要求孩子进步。

    父母,是我们一生最光荣的称号,哪怕我们在外一事无成,可回到家里,我们还是孩子的父母。趁着孩子还未长大,趁着安全感。我们还未变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努力成就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出陪伴误区,实施有效陪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ox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