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带给我永恒和唯一幸福的,是意识安住于自身,享受当下。想要体验什么,自己直接去创造,不幻想经由任何人任何关系。
有个傻×对作家陈岚说:毕竟是孩子带给你唯一和永恒的幸福。
陈岚回答:带给我唯一和永恒幸福的是写作。
有个妈妈问我:育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最终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回答:育儿的终极目标是,修通“我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恋妄想。
为什么在中国的父母(尤其是妈妈)特别热衷于培养孩子?因为,虚弱的自体。
妈妈太脆弱太无力了,不敢直接面对生活的磨砺,害怕自恋受损带来的痛苦。于是把孩子赶上前线,自己在后面撺掇孩子,甚至逼迫孩子,攻击孩子,让孩子替自己出人头地,满足自恋幻想。
而“培养孩子”这四个字,让妈妈虚弱的自体,充满力量感和道德感。而“培养自己”,靠,那多么无力。
女人把幸福寄托在男人或孩子身上,都是虚弱自体的幻象。而自己冲上自己生命的一线,那得面对多少次自恋破碎,多少次在一地鸡毛中重拾自己的勇气,多少次甚至怀疑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多少次暗夜里的灵魂拷问。
而这些痛苦,只要把审视的目光转向孩子,不再省察自己,就都“没有了”!
盯着孩子,哪怕呕心沥血心脏搭桥,都充满了力量感与正义感,道德高位的滋味,舒服呀。咋都好过直面自己的人生而导致的自恋破碎呀。
生命的意义?那当然是“孩子带给我唯一和永恒的幸福”。我的生命非常“充实”,光是给孩子做饭和饭后盯着孩子写作业,就已经筑造起我生命的意义。
于是,两个生命,妈妈和孩子,就都在这样的捆绑中,虚妄耗掉。被妈妈吸食成只剩画皮的孩子,再继续生孩子,把自己的画皮再套到下一代。
P.S.按照惯例,必然有读者问:怎么破。
答:回看这篇文章的01部分。
03
然后我发现“活在当下”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大词,就是:在每一个当下,做滋养自己的事,实实在在。
不满心焦虑看未来,不慌里慌张担心他人看法,做自己当下心里想做的事,就是美好人生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