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2017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意义不小。除每年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外,这一天算是最重要的了。因为1月1日是计划之日,12月31日是总结之日,12月1日则是弥补之日。
之所以说是弥补是因为计划总有许多未完成,完成了的也多不完美,实在有太多的遗憾要趁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去补足。
博尔赫斯曾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总是写出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出想写的东西。我不是作家,却以为这句话完全可以拿来描写生活:人们总是想做他想做的,而最后发现做到的只是他能做的。虽遗憾,可是人生总是在不完美中补足,并在不完美中超越。
正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说:自卑与补偿的作用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只有发现自卑,接受自卑,并改造自卑,才能实现人生的超越。这实在是真理,但却总被人们找到各种理由去否定,我总对这种人抱有同情的态度,有时候也会稍稍的同情一下自己,毕竟人都有消沉的时候,但不管怎样都要马上站起来,并一直坚定的努力超越自卑。
伟大的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描写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场景"洞穴观影
"。大致描述如下:
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亮光一路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之中,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处有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矮墙边,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在这种情况下,囚徒们除了阴影,什么都看不到。他们会认为,自己所看到的阴影,就是真相,就是事物本身。
直到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看见了火,他眼花潦乱,无法分辨火与过去的阴影孰真孰假,他会认为自己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实物更加真实。并且,他会逃避,选择看向影像,而不是实物。因为他还不能适应火光本身。直到他走出了洞口,看见了阳光。终于,他可以“在事物本来的地方就其本身看见其本相”了。
《理想国》是写"哲人王"治理国家的书,和中国儒家"君子治国"的观念颇为相似:精英通过对其自身的完善而引领大众走向良治。这与越来越民粹主义的”后真相时代“的观念颇为背离。可是柏拉图描述这个"洞穴观影"的故事,肯定不只是为了讲明政治,这个故事实在是对现实生活的投影,也实在可以对人生的世界观进行再教育,坦白说,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并细细体会的时候,就有一种“世界观被冲撞”的感觉。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洞穴观影”的场景,每个人的成长也都是解除桎梏、走出洞穴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就是真相,慢慢地被一些事情冲击,渐渐地信仰怀疑,甚至开始动摇。这个时候,有些人会选择重返洞穴,有人会在洞口徘徊,有些人会选择往有光的地方走,相信阳光、
等待阳光、看到阳光、
并且
触摸阳光。在这里,最后逃回洞穴回归自己的小世界的,是毫无意志的普通之人;一直徘徊在洞口等待阳光照耀的人,是意志摇摆的普通之人;能够最后走出去,并触摸到阳光的人是意志坚定的理性之人。这是这个故事对我冲撞的地方,它让我明白了人要去识破幻想,戳穿虚假,认识到人总归要挣脱桎梏,总归要为走出“洞穴”付出点什么,也让我坚持着去做一个理性的人,用理性做事,用理性看待失败,并用理性弥补遗憾。
这一年,我也开始反复的读《金刚经》,坐地铁也反复的听王菲录的音频,很平静,如春雨润物。我不曾把它当做佛经来用一种仰望的态度阅读,我也总参不透“六如”的真正含义,但却深深的记住了第一句话:“如是我闻”。的确,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铺天盖地袭来,很容易被迷惑,因此会感到失落,甚至改变最初的想法,但如果此时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如是我闻”的态度,理性看待,冷静面对,那么,心也就没那么容易被迷惑,也会更容易到达王阳明所说的“心有主宰”的境界。
十二月的第一天,弥补之日的开始,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弥补2017年失落掉的东西。或在行动上弥补,多看几本书,为爱的人买件小礼物,以微笑面对世界;或在思想上弥补,试着理性一点,试着每天空出半小时时间去思考,去放空,试着“如实我闻”,努力以一个饱满的状态迎来新的一年。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erweim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