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一切皆可消费”的时代。不仅仅是吃穿住用行,目力所及都进入了全消费的领域。甚至你的注意力、同情心、精神都在消费。当然也可能是“被消费”。
这几日,上海4岁走失女童的新闻铺天盖地。每每关乎孩子的新闻事件总是牵动人心。无论是拐卖、走失、失踪、霸凌等,无不牵动人们的关切。但人最柔软的善良一不小心就被“消费”了。这铺天盖地的新闻里,除了少数正规媒体的发布,官方的通报,大量是各种自媒体的发布。自媒体或个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声本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本是一个更能让人自我表达的新生态。但是在流量作祟之下,这种“自媒体”的发布往往变了味道。
这些“自媒体”从其昵称可以看出多为团队或个人作者。其发布内容往往是围绕失踪女童的新闻,把有的没的东拉西扯成一篇文字。然后配上小女孩的生活照和她在海滩孤独的身影,或是附上官方通报或是网友的各种评论截图。你从这些文字中将毫无所得,就如同看了一片GPT攒的文字。而且极其恶劣的是:我翻看的这类文章中,几乎没有给小女孩图片做马赛克处理的。
这样毫无意义的图文要吸引流量,当然要配上一个足够炸裂的标题:《失踪女童平安回家,父亲深夜发文感概万千!》、《上海4岁海滩失踪女童父亲深夜发文,带来好消息》、《女童走失后续:官方回应继父传闻,一家四口照片引争议》、《妈妈晒儿子照片惹争议,发文忏悔……》、《真相来了,出现的地方已经找到》、《四岁女童走失,终于揭晓了》……实在无力去列举了,这样的发布多如牛毛。我也许不应该用恶意去揣测这些作者,也许他们是真的关心失联小女孩。但是这些行文方式,你无法不嗅到流量的味道。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成了王。为了流量打打擦边球似乎已经成了“应有之义”。一个浪头打来,无数人踩着冲浪板冲上去。想要成为立于潮头的少数。这一浪过去了,渐渐被人遗忘了,又蠢蠢欲动等着下一个浪头。
忽然想到了一张老的新闻图片,照片里一个黑人小女孩蜷缩在地上,她正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而她身后一只秃鹫冷冷站着,等着小女孩的生命结束,好上去饱餐一顿。那些流量写手不正像这秃鹫?他们洋洋得意地消费小女孩,消费读者。在他们眼里哪有什么同情和怜悯?某个可怜的小女孩只不过是一顿“流量快餐”罢了。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