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朋友大聊一两个小时,聊得很畅快舒服,聊得自信满满感触良多,但聊完之后,似乎总会隐隐伴随着一种味同落寞、空虚的泻力感。
听上去怎么那么熟悉?岂不是和两性生活的“圣贤时间”雷同。也许本来就没多大区别。
心情愉悦的本质不外乎就是需要的满足,而需求就是欲望的载体。志同道合中的同与合,聊天过程中的畅快舒服,已经是诸多因素打包处理的外在表象了,往里再看一层,就剩下个欲望的满足了。
和聊得来的朋友沟通,之所以很愉悦,就是因为在过程中得到了些什么。也许是各自思想在他人处的印证,也许是成绩得到赞扬,更加确定自己的骄傲。星星点点的无数欲望,化作外部世界的认可,得到了满足,怎么能不愉快呢,这不正是成就感的来源吗?
为何又会有泻力感呢?
需求的满足是美好的体验,可这种体验却无法一直持续很长时间。这样说来,美好的感觉不能长时间停留,看似有点遗憾。如果这种感觉能长期保持,甚至永远不去,岂不更加美好?真是这样的吗?我看不然。
如果美好是恒定的,那追求美好的过程就是一劳永逸型,看上去能在局部激发个体追求美好的动力。可按整体看,必然会有损整体通过劳动追求美好的积极性。因为这样一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得到美好,并不再追求,整体就会不那么美好,或者在整体上不再追求更加美好。这还仅仅是抓了一个点来谈论“美好不过期”的弊端,从其它方面考虑还有更多不足。能力不够,暂且不谈。
因此,美好感觉的清零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我们来看,例如你和朋友聊写作,你说你很有进步,写议论文更加得心应手。你的朋友对你的文风大加赞赏,还举出例子来证明你的不俗成绩。于是你更加认为自己这段时间获得了引以自傲的成绩。你理性地反思到,看来努力总是会有回报,辛苦是值得的。那就接着努力吧,接着早起拼搏,继续与下一阶段未知的困难做好对抗准备。你回头望了望,朋友为你立在山巅的认可之旗,你紧紧腰带,继续出发前,难免会想,下一次再获得一面荣誉之旗又不知会在何时?你在笃定与期待中继续出发,也许就是因为“美好归零”的感觉让你不安,动力就来了。
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段时间的积累,终于将平凡的时间碎片堆叠出了一个作品,吸引住了来自外部的注意力。
这个画面老是让我联想到,一个在山里疲惫前行的路上,遇到一口不大的清泉浅坑,低头饮尽,愉快地继续赶路,却不知那口不能称作井的井,积满这一汪,用了它小十年。我的落寞就如同这口小井,虽然做了有意义的事情,但也难免乏力,毕竟要再继续积累,即使没有小十年,一年半载也是需要一点一滴慢慢挨的。
哈哈,随便思辨一下。回头读过,整篇问题很多,只要没误导读者,我也相信不会,因为底色是对的,那我也不急,慢慢完善思维和文字把控能力,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