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选》
思想理论是死的,事物始终是变化的,人的认知也应该随事物的变化推移和发展。当认知落后于实际,就陷入顽固和怨恨,企图开倒车寻求机会;当认知超出实际,则会把将来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放到当下来做企图冒险。这两者放到现在,是对哈以冲突最深刻的解释。
两种认知之间的那条路,是根据实际和不同的问题,分别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过程。毛主席说,这是马列主义的灵魂,是马列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致力的是帝国的侵略,阶级特权压迫,资本的剥削,男女的不平等诸如种种不公。
绝对的真理,是事物发展的每所有阶段,对每个过程的相对应的认知的总和。终极乌托邦,是事物不断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里完美和谐时的状态的总和。
马列主义的这个以吸收所有优秀思想为大成、为己用的灵活、通透和延续性,不管对个人还是集体,这要求是极高的,至少脑有文、身有行、心有信仰。难怪毛主席在那时说没知识的人,反倒对马列把握的更透彻,因为他们至少拥有后两种品质。
思想再好也其自身的局限性,莫过于落到每个人身上,必定的泥沙俱下。尤其在世界和人发生颠倒性转变之时,格外明显尖锐,事物的两面性矛盾再次出现,说这是物极必反也好,是新陈代谢也好,毛主席对此也承认: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
读书学习,穿越时空和伟人对话。现在人拥这个拥那个。毛主席说:许多口口声声拥护鲁迅的人们,正是违背鲁迅的啊!现在人说风吹哪页读那页,哪页不懂撕哪页。毛主席说:《资本论》很长,怎么办?这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现在人说精神力量的强大。毛主席也说了: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
巩固是为了取消,建立是为了消灭,有发展必然有停滞。都是阶段性的,都是过程。从伟人时的曾经的普通人,走到现在的“精英”和“底层”,和文明无关,你我皆过客。
现在当世界走到资全球性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困局弊端面前,借用毛主席的话表述:这种根据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弊端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和中国均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的推翻经济和科技带来的弊端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面。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大业成败未卜的时刻说过:”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可行性的艺术,是次优的艺术。”艺术这个东西上线都是相通,却没有下线。历史是回不去的,一切皆有可能,要么活久点见证。要么自觉改变参与,准备好挺过去,时刻准备硬挺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