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六一儿童节不是我们的节日吗?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玩?”这是我的学生之前问过我的问题,无论我怎么回答都感觉太成人化,敷衍的成分居多,真正触及他们内心的共鸣却很少。
这就透露出一个很严重的现象,我们正试图操控儿童的思想习惯。当教育模式逐渐走入闭环,拓展性的思维、创造性的设计成为学生不务正业的表现。当我们总喜欢用考试去衡量所有学生,仿佛给人一种错觉:只有得高分,才能为国争光!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同时也可能决定老师上升的渠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课余时间和非主要科目的授课时间不断被挤占、压缩,用来增加学习强度、涉猎广度,以及刷题次数。大量机械性练习、记忆,使学校正成为他们想要逃离的地方。
不光是六一儿童节不快乐,包括其他所有的节假日或许孩子都不太高兴!回家意味着更多的假期作业,有些学校甚至都不给他们任何玩的机会,每天要从早到晚地写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唯有不布置作业才能让他们真正快乐!
我之前看到一组调查数据,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会有家庭作业,但全世界90%以上的书面作业是由中国人完成的。这并不值得我们自豪,因为我们太习惯于把每一种观察、思考都折算成书面文字。假如这个孩子作文及口语表达都不太好的话,就会丧失把独特想法变现的机会。
据我多方面观察,似乎能说会写、积极阳光的学生更受欢迎,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用老师多操心,学习表现相对更好一些,他们对于作业完成的时间更短、效率更高。
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课程目标重要、还是让他们学有所获重要,这不光来自于区域大环境的整体形态,更取决于我们的行为是否满足因材施教的内涵。
教育不是单一的教学,而教学也不是片面的刷题、写作业。作为孩子来说,让他们有时间玩、无条件玩,才是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事。而纵观整个学校,敢让学生尽情折腾的地方是少之又少,无论是教室、宿舍,还是操场、食堂都有太多规矩。
创设了太多的文化墙体,为什么却始终让学生绽放不了笑颜?原因可能就在于真正属于他们的东西还是太少。一系列规章制度都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学生,而不是继续保持孩子的天性。
我有时候会想,教育究竟是成年人的体面工程,还是广大儿童的童真游戏?为什么如今的孩子很多没有了童年该有的模样,原因有时真的不在他们身上,从事教育的每个人都可能是罪魁祸首。
是不是在校园建设、班级管理等方面掺杂了太多的成人视角?把本该活泼、好动的特点,阻挡在了学校之外。或许,当校园有了围墙,孩子便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因为我们并不太需要无拘无束的他们。
师生之间互动较少,也会导致彼此关系不够亲密。学生在日记中,往往记录的不是课堂如何精彩,而是老师能够用心关注到他们,并和他们一起参与课间活动。童年的时光,在于因幸福而难忘,在于因无忧而圆满。
我们应当做到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不因家庭、身体、心理、学习能力等情况歧视他们,也要在课内外维护好他们人格尊严,保障这群少年儿童有充分休息、娱乐或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地点。
幸运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