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38307/febeeb84daf643dd.jpg)
浪客笔记: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知道《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缘于另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当时是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书封内页看到作者相关简介以及作者写过的一些书籍,其中有一本就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尽管当时有兴趣,不过直到在kindle版上找到《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才下载下来一读。
如何评价这本书?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咱先来看个广告推荐语:《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姐妹篇,引发日本“笔记风潮”的创始之作,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比日程手账更深入,比课堂笔记更丰富。用白菜价的笔记本就能构建出知识生产体系,让原创思考遍地开花。
广告语,可以视为图书出版策划和编辑对一本书的评价,如果要谈谈个人对这本书的感受和评价,那我会说:站在广告的立场上,这个推荐语写得精彩到位,狠戳潜在读者心理上的痛点和痒点而不至于浮夸过头招来他们标题党的谩骂。我承认,阅读这本书的冲动至少有五成来自这本书自身宣称的主题以及相信了推介广告。另外五成的阅读冲动则来自于其姐妹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背书,那本书读过后感觉质朴扎实,比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一本同名畅销书感觉要更实用可读。
如果纯粹站到读者立场来看,通读完全书的感受是:这个推介评价言过其实了。或许可以更严谨一点说:对于已经有一定阅读习惯和经验,甚至还有记笔记的习惯的人而言,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很可能有不少都已经是他们正在实践的,其方法论意义仅仅是参考,而且可参考的内容可能还不多。然而,对于阅读小白或者正在致力于养成阅读、记笔记习惯的人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干货的,只是其中介绍的方法在当下这个各种互联网笔记工具盛行的背景下可以加以改良而不是机械copy。
笔记技术
如这本书的书名所揭示,我们之所以记笔记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有信息记录和整理的需要。在这个实用意义上说,笔记就是信息的筛选、采集、切片存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整理加工。于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产生了——笔记信息记录的第一步:信息筛选该如何做呢?读书的时候有老师对重要的信息敲黑板,然后我们收到信号记录下来,因为这些知识点可能会考。日常工作生活中有“重要的话说三遍”等或严肃或打趣的提醒。然而,在我们真实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重要的信息和线索都会有人给你敲黑板和说三遍。于是信息的甄别、收集就成为了一门可能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知识焦虑和认知升级的话题总能戳到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而言,作者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围绕着上述这些问题展开其内容的。
作者用相当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笔记技术(书中提到作者自己记录了将近200册的笔记本,相信这个数字还不是作者记笔记册数的终点),这些笔记技术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书籍标题所提炼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前面说到,整理的前提是记录,而记录的前提是判断什么值得记。作者是如何回到这些问题的呢?
将作者的答案提炼出来,也就是其记笔记的核心技术所在,就是他自己所总结的三大原则: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
一元化即作者所谓的“一元化笔记法”,这也是作者心目中做笔记的最重要原则:“也就是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册笔记本中。 工作中的创意、读过的书的摘要和感想、报纸和杂志剪报、他人的留言贴、信件和明信片、名片、出席会议或参加培训时的记录、打印的邮件和文件、对电影的记录、私人日记、用完的票据等纪念纸张……你要做的,是把所有这些可以纳入笔记本的内容都放进一册笔记本中。总之,什么都不要考虑,尽管记下来即可。 你不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换而言之,怎么决定什么该记什么不该记呢?您随意。要不要对笔记的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呢?完全不需要。
什么是时序化?顾名思义,按时间顺序进行笔记记录就好了。内容上笔记记录的内容自然就带有时序属性,A内容是昨天记的,B内容是今天记的,你要做的就是记录内容的同时顺手标注个日期。另外一个时序化的要点是将笔记本不同的册子按照时序管理起来。作者介绍的方法是:“可以将写好序号的标签贴在书脊上,或者用胶带把纸粘上去。但因为多年以后标签和胶带都可能老化,所以也需要在切口上标序号。所谓“切口”,指的就是书的横断面,即除了书脊的另外三边。上截面和下截面上也写好序号,加上书脊上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可以确认该笔记的序号,即便是无序摆放在桌上也不会搞混”。因为书里作者所讲的笔记技术主要都是以纸质笔记本为载体的,所以但凡有用纸质笔记本做过笔记的经验,应该都不难理解作者所讲的时序化。
索引化呢?这主要是为了应对笔记内容越来越多,而需要时候找起来特别耗时费力的烦恼,简言之就是快速查找笔记的小技巧。作者举例说:“就算是很多年前使用的笔记本,也不会出现因为年代久远而找不到的情况。 就算是孩子的成长记录和想不起是何时外出旅行的游记等内容,如果利用这套方法进行关键字检索,也能立即找到。我正在使用的索引数据是这样的。 001 030410 采访松下幸之助纪念馆 001 030414 思考何谓头脑的优点 001 030416 阅读 《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岩波 (中略) 189 130616 采访邪马台国研讨会 189 130630 阅读 《孤独者》/科林·威尔逊/中央公论新社 每一行的信息由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不过有个问题又来了,这些索引如果都是记录在纸上,那找起来不是一样费力?这里作者借助了了其他工具辅助——“将手写的目录纳入数据库很简单。反复输入笔记本编号十分麻烦,因此我使用 Excel 表格,当然普通的 Word 文档也可以。”这种方法相当于将众多纸质的笔记在记录的时候添加标签,在储存的时候又将笔记本编码,最后再将这些信息电子化到excel或者word里,需要用的时候就先到电子表格、文档里查索引,然后再去找到对应的纸质笔记本查找内容。过程有点像在图书馆检索书籍。
不方便的疑问
读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笔记技术貌似有点笨重,并不方便啊。尤其是当你想要查找笔记的时候,或者需要考虑如何储存那么多册笔记本的时候,毕竟房价那么贵,搞个一两平方出来储存笔记本成本都不菲……这也是为什么个人会觉得这本书的广告推介有点言过其实的原因。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过苛责,如果读了前言你会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是2008年出版的书籍基础上的修订版。考虑到最开始写作时候的年代原因,以及这本书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纸质笔记技术的背景,书中内容的思考、组织思路和过程仍旧对我们在这个信息更加丰富甚至爆炸的时代进行有关信息内容的笔记记录、整理具有启发性。
客观说,书籍内容尽管个人感觉不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但仍旧能感到内容的实在与诚意,对于阅读和笔记经验并不多的读者而言,仍旧不失为一本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