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超市,超市试行了电子设备自助结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我旁边,看我操作,详细问我怎么做,并让我看着自己操作演示了一遍。随着高速发展的电子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出现,老年人也在跟随着这个时代进步,需要不断的学习吸收新的理念和知识,真应了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你尝试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应用新知识,每天都在变化在,只是我们没有给意识到。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个体的稳定性,他的不变,而忽略了个体每时每刻的变化。
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具有多样的形式,复杂的构成,极强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是由多重影响系统(遗传、他人、情境、社会文化)共同决定的。毕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发展并没有在成年时就结束,而是扩展到整个生命的全程。这个过程开始于精卵结合,结束于死亡,是一个心理结构和机能的获得、维持、转换和衰退的适应性过程。
我们,人类,从一个哇哇落地的婴儿逐渐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的身体如何发育变化?在一生的历程中,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如何产生和变化?我们的人格和社会关系又怎样发展?发展心理学家们探寻着生物遗传和后天环境如何相互结合,并影响个体的行为发展。
我们国家有一句老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难到是错误的吗?这是一种看人发展的角度,并不是唯一的角度。有心理学家研究提出0—12岁我们的人格(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模式(如外向还是内向,稳定还是不稳定,开放还是封闭,自律还是散漫,合群还是不合群),以及这些特征模式下隐藏或未隐藏的心理机制)形成90%,写就我们的“人生剧本”,在12—18岁是彩排期,按照“人生剧本”开始自己的生活。那人一生就这样了?我脾气暴躁就改不了了?不是,改变人生剧本唯一的方式——“保持觉知,活在当下”~~。
怎么做?从有意识的做某一件事开始,比如,吃东西。从手触眼观鼻闻,再把食物放到口中用舌头体验,再用牙齿咀嚼,让吃的每一口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慢慢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体验,是酸甜苦辣咸,还是酥脆香糯软。每天准备十分钟的时间,选择一种食物,去和它沟通交流,听自己和食物的对话,如果可以多坚持些时间,尝试一下看看,自己会有哪些变化出现~~
今日情流动:土地的馈赠~~
![](https://img.haomeiwen.com/i4461101/f55f423f1829e36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