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说也说不得,打也打不得,今天抑郁的,明天跳楼的,你说咱们小时候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应该有很多人和我朋友的想法一样。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也挨打挨骂,却没那么多心理问题?
问题大概就出现在生长环境上。
1. 没时间玩
想想我们小时候,写作业根本不是问题,每天到家就急吼吼把作业搞定,和小伙伴们一起疯跑、玩土。
麦收了可以去麦垛上打滚,晒麦子可以上房顶玩,夏天不午睡就跑外面的土路上找蛇爬过的痕迹,拿大扫帚去扑蜻蜓,晚上拿着手电筒去地里捉虫子,爬树摘桑叶回家养蚕……
根本没时间看电视,也没时间emo,到家能有精神把饭吃完就不错,经常是倒头就睡。爸妈忙着干活,忙着生计,哪有时间盯着我们?
实在是犯了错误,骂一顿,罚站、罚不吃饭,即便不服气,我们跑一跑就忘了。
挨一顿打,即便难过、气愤,去麦垛上跳一跳、和小朋友们说说笑笑也消解了。
被抓住只是运气不好,我有大把的时间不被爸妈抓住把柄。
现在的孩子呢?
放学就是作业、辅导班、兴趣班,几乎没有户外玩的时间。受场地的限制,出于各种风险的考虑,孩子们能玩的花样也非常少,更别说还有不少孩子被手机吸引。
据调查,全球只有1/3的儿童身体活动量达到推荐水平,我国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同样也不容乐观。
2. 没时间睡
我们小时候,冬天的六点、夏天的八点,天都黑透了,村里又没有什么照明设备,哪里都黑漆漆的,吃完饭没事就睡觉去。
现在的孩子呢,动不动就熬到十一二点。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长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学生应达到8小时。并通过多种政策保障中小学生睡眠时长。
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睡眠令和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增加。
即便如此,数据显示,小、初、高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65/7.48/6.5小时,显然离理想睡眠状态还相差甚远。
试想一下,大人失眠后,也都精神萎靡、很难快速融入工作,很容易焦虑、烦躁、不安。
更何况是睡眠需求更高的孩子们呢?
3. 没时间自由
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
孩子们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被约束不能跑跳,放学后也没有东游西逛、漫无目的跑来跑去的自由。
得到的关注太多太集中,一点点小事都会被反复提及——“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
大人挑的每一个错,都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儿。内心积攒的情绪和感受又无处发泄、排解,心理压力过大。
4. 没人倾诉
我们小时候,爸妈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粗暴,遇事用宣泄情绪代替解决问题,动辄批评、指责,几乎没有讲道理的过程。
我不能完全保证,我从小到大没有生出过心理问题,更合理的解释是,我的问题被自由开阔的大自然、“同病相怜”的兄弟姐妹、惺惺相惜的邻居玩伴慢慢缓解掉了。
总之,现在的我可能有性格上的缺陷,却没形成心理问题。
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孩子,内心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挣扎,结果无人可以诉说。
现在的孩子,因为成长环境、社交环境的闭塞,在集中的关注之下,在各种各样的束缚、管教和挫折之下,无法承受和释放压力,从而变得脆弱、敏感。
如果再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发泄渠道,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滑入痛苦的深渊、将孩子吞噬。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他们到底哪儿来的压力?”
如今这些在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中长大的孩子,真的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吗?他们的压力,可能来自时代吧。
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也不只有家庭这一个因素。
但作为孩子最最亲爱的父母,我们的心态越好,越容易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网上有一种说法,我们这代人,一边原谅父母,一边治愈自己,一边保护孩子。
总比一边埋怨父母,一边消耗自己,一边折腾孩子强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