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个包子模样的卡通形象映入了我的眼帘,这部由华裔导演石之予指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收获了许多外国人的欢笑声,也收获了许多中国人的眼泪。或许在导演眼中,这个包子代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人的爱,但在我看来,这个“包子”实则见证了一个母亲和孩子共同在磕磕绊绊中学会成长的过程。
影片的开始,华裔母亲娴熟利落地准备早餐——包子,从揉面到出笼,繁琐的工序换来的是丈夫三两口将包子塞入腹中就匆匆忙忙地去上班了,画面中只余下一个孤单落寞的女人继续吃包子。面对着一室冷清,那显而易见的低沉叹息,就是整个影片的背景。也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母亲得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小娃娃,该是得多么的欣喜呀。
《包宝宝》母亲开始了对小包子无微不至的照顾:给它记录身高、带它买菜、与它一起吃点心,小包子也慢慢地长大,从最初的只依赖母亲到后面的对大千世界有了好奇,热爱与同龄人玩耍,却总被母亲的担心所阻止,导致母子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直至不可逆转。最后在大包子结交了女朋友并欲离开家的时候,母子二人的矛盾终于全面爆发了,在一阵拉扯过后,母亲选择了将大包子吞吃入腹,惊愕的双眼留下了泪水,跪伏着的母亲心里满是复杂的情绪。
大包子叛逆啦短短的8分钟仿佛已走过了一生,细细想来,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母亲对待孩子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一步一步都得紧紧地依附着,为孩子编织一张以爱为名的铺天盖地的网。但是孩子总会长大,一厘米一厘米地长成比父母高的样子,逐渐长大的心智与眼界让他们格外渴望网外面的日子,于是有了一次顶嘴、一次争执,一次一次,让那张网越来越紧,让父母与孩子都遍体鳞伤,让三颗心越走越远。
这则短片在众多这样的家庭眼中是那么地真实又恐怖,尤其是母亲吃掉包子的时候,更是将这种气氛推向了高潮。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认为自己即将失去儿子的母亲会做出怎样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来,但从众多途径中看到的家庭纠纷中又可见一斑。在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尤其是母亲,一贯以孩子为自我、为中心,一旦失去自我,就会产生过激行为。
卡里•纪伯伦有诗写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我想,孩子是父母结合出的一个矛盾的个体,他们幼时依赖着父母,却绝不是单纯的依附品;长大后追求自由,却永远斩不断自己与父母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卡里•纪伯伦《论孩子》所幸这一场世事不过是一场大梦,梦醒后,小包子不见了,儿子回来了,带了母亲常给他买的点心,母子并排坐着,吃着点心,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又或者说,这十几年来的伤痕在这一刻安静的时光中开始慢慢愈合。
纪伯伦的诗还有后半段:“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神弓手瞄准无穷之路上的目标,他用神力折弯你,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让你欣然在神弓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
每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会做子女或者父母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定少不了碰撞与磕磕绊绊,但在这些磕磕绊绊中我们都在学会成长,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有担当的大人,父母成长为更完整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