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10月周金涛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就说:“当前的股票市场规模和结构已经今非昔比,近几年的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我们认为这一情形还将延续,配置上更看好周期性行业及部分新兴产业,在节奏上可能是先周期后新兴,部分跌无可跌和基本面已经触底的早周期行业将率先反弹,而新兴行业的系统性投资机会将在业绩预期明朗、大小非减持落定、新的产业政策逐步出台后展现。”
看到这一段,尤其是后半段所说的“先周期后新兴”,我觉得放到5年后的今天来说,依然可能是正确的。在改革的阵痛之后,我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价值严重低估、基本面良好的周期行业龙头企业会是优先起来的公司,而新兴行业由于前期投入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资本的投入,才能够产出,预计要到2025年左右那些长期深耕的高科技企业才能出来。
这里让我联想到两个概念,“供给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什么想到这两个呢?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改的就是产业结构,去除周期性行业过剩的产能,促使劳动力向新兴行业转型。“供给侧改革”是“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拉”,“推”是政府在背后操作,可以变相强制执行,从2015年到现在就是一直在强力推动这个事情,实际落地起来很困难,但是这个方向是不会变的。“拉”的话只能是鼓励倡导,告诉你要创新创业,到新兴行业去,至于去不去是你自己的事,这个不会一直提也是可以理解的。
2015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刚开始是没有很大感觉得,政策落地需要时间,产能出清需要时间,从今年开始,人们开始感觉到阵痛,开始觉得受不了了,那么我认为现在这个改革才真正开始,要完成并到它结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这里先简单回顾一下2015年之前的情况。供给侧改革之前,那些好赚钱,进入门槛低的行业,如煤炭、化工业、纺织业、电子加工业等涌现了大量的工厂,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这个结果就是产能过剩,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降低成本,产品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与此同时,那些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很少,这些领域是发展动力不足的。所以要改,要将产能过剩的那些行业过剩的资本、生产力、劳动力等转移到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针对这个口号,也有一些政策导向,比如鼓励海归回国创业,鼓励高校科院院所的成果转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等。这就是在解决就业问题,原来产能过剩的行业要去产能,必然导致很多人失业,企业不得不转型,多出来的人去干嘛,农民工就回乡呗,鼓励创业再带动新的就业呗。那么这些是否有效?目前来看,效果甚微。大概2013年开始海外人才逐渐大量回归,2015年前后回来的人确实挺多的,很多生物技术公司、高科技公司也是在这几年迅速爆发。我们是真的需要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的人才。这些人回来创业,需要一个很好的创业环境,深圳的创业环境就非常好,大部分海归回来创业的也是到了深圳。这里我也在想为什么是深圳?深圳本来就是一个新兴城市,一个年轻的城市,大量的年轻人在那里,他们需要工作、需要就业,原来深圳有很多小型的工厂,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很多都面临生存困难。所以我认为深圳提供一个好的创业环境是也要消耗这部分过剩劳动力的。当然,其他地方也在大力推动,各个城市都有所谓的高新园区,高科技产业园,就是顺应这一点的。
回到刚才所说的“先周期后新兴”,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先下刀的行业主要就是周期性行业,比如化工行业、畜牧养殖业等,抓环保,第一批要干掉的就是这些高污染的行业,同时这些也是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大措施。环保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前面所说的“推”,我美其名曰要改善环境,说你工厂环保不合格,污染严重,你就不得不关掉,或者转型。这是很直接的推动方式,淘汰大部分产能,改变供给端的格局。
另一个供给侧改革特征鲜明的行业就是医药。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一大措施就是药品的一致性评价。比如阿莫西林一种药品有几百家厂商在生产,这样不行,太多了。那怎么办,我出台一个机制,你生产的药品必须跟原研药一样好,然后我政府招标谈判,你必须最早证明你的药跟原研药一样好,然后我还要降价,这样一大批药企就要被淘汰掉,目的达到了。
以医药行业为例,大部分新药研发才刚刚开始,以PD-1为代表的恒瑞、信达、百济神州、君实生物这一批是在2011、2012年开始布局研发的,他们的团队都是有一定研发基础的,所以到这两年差不多成果能出来,八九年的时间。那么大部分研发创新是在2015年前后才开始的,所以成果兑现期基本是要到2025年左右。
在这种大环境下,哪些行业还能保持高增长? 那些产能供给不足的行业,产能出清完成的行业,周期短的行业。所以,我相信具备这些特征的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会陆陆续续再次崛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