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9037/627fbff9cac6eb22.png)
一.要多元分散投资
根据周期天王周金涛的涛动周期论:人生发财靠康波,人一辈子有三次康波给予的财富机会,如果每一个机会都没抓到,你肯定一生的财富就没有了;如果能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你就至少是个中产。
到底哪个才是康波给你的财富机会呢?房地产、股市、黄金、原油……还是其他的什么?
其实在机会到来时,大部分人都是当局者迷,事后才知道,哦,我要是当初……就好了。我们肯定都听到过:
如果我当年别买股票买房就好了
如果我当年不在老家买房在大城市买就好了
如果当年我因为超生被单位开除了就好了
如果我当年挖的比特币都放着就好了
……
但实际上,因为市场很难预测,没人能准确说出接下来十年二十年投资什么最好,我们不知道未来的风口在哪里,不知道哪个价格增长的更快,所以才要分散投资、多元化投资。
我们配置各种资产大类的目的不仅是分散风险,更重要的是获取高额回报。通过多元分散,你就可以提高自己押中宝的概率,不错过人生中重要的财富增值机会。
下面是华夏财富对这些年各大投资品类收益的统计,数据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
我们趋之若鹜的房产并不总是排在前列,甚至还出现过负增长;而我们嗤之以鼻的股市,并不总是最糟,还排到过前位;美股和黄金收益一直比较稳定。
相信很多人会说,我直接买房就行了。过往的经历的确很容易让我们对房产有极端的特殊偏好,但这样很容易让你错过增长最快的资产品类。
日本有过这样的惨痛教训,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高杠杆置入房产,泡沫破裂后房价下跌后很多人反倒无家可归,迎来了“失落的20年”。美国人则对股市十年惨淡记忆深刻,导致大部分人对股票谈虎色变错失后来的美股黄金大牛市。
以前对房地产投资有迷之偏好的人在接下来的几年可能会跑输整个投资市场。政策上我们是“只住不炒”,毛衣站导致rmb贬值的预期,历史低位的股市、更自由流动的数字货币……
二、不要轻易择时
对于股市来说,一年中最好的那些交易日和最差的交易日分布非常不均匀,而且与牛市还是熊市无关,一旦错过那些最好的交易日(单日暴涨),对于投资回报率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短期来看,我们很难通过择时获得超额回报。
有研究者统计了从1996年到2015年,长达20年里投资标普500指数的回报:
如果你在这段时间里持有不动的话,回报是每年4.8%左右;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你错过了这20年里上涨幅度最大的5天,那么你的回报就会下降到每年2.7%;
如果错过上涨幅度最大的10天,你的回报就会变成银行活期存款般的每年1.3%;
如果你不幸错过了40天,那么你的回报就会成为惨不忍睹的每年-4%。
换句话说,在这20年超过4000个交易日里,你要是错过了其中1%的交易日,这20年就都白忙活了。
类似的规律在中国股票市场上也是一样的。还是1996—2015年这个时间段:
我们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如果这20年你一直持有上证综合指数,那你的投资回报可以接近每年10%;
但是如果你错过其中上涨最大的 5 天,回报就会下跌到每年8%左右;
如果是错过40天,回报就变成了每年-3.8%了。
看,这与我们的认知很不相同,投资市场提供的回报在时间分布上是非常不均匀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仅仅根据你自己的感觉,或者说对市场情绪的认知来进行择时,你很有可能错过那些市场突然出现的回报非常好的时刻,最终大幅拉低自己的投资回报。
当然了,如果能回避掉一年中极端暴跌的日子,也能大幅提高收益率,而实际上即便是在牛市,暴跌也不可避免,即便是如2008年这样的熊市里,暴涨的日子也有很多天。
回避掉暴跌,踩中暴涨,这可以说很难。就连顶级的基金公司也无法做到。常言说“长线是金、短线是银”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不要轻易主动“择时”、频繁“择时”,享受市场螺旋增长带来的红利,慢慢变富。
三、不要研究宏观经济
巴菲特回答说:
我不研究宏观问题。和宏观相关的问题,我们根本不看不听……一般的投资顾问公司的套路都是:把他们的经济学家拉出来,讲讲各种大的宏观格局,然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我们觉得那些都是胡扯。
宏观经济很重要,但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即使是凯恩斯、席勒这样的大师,也没法依据宏观经济指标来赚钱。
与其把精力放在宏观经济这种重要但不可知的事情上,不如想得小一点,关注更可知的事,比如怎样完成一个资产配置方案,购买的产品有多大风险,一个公司的业绩到底有什么影响因素等等。
就像是一个魔咒,每次公司请来大家、分析师来开讲座,听众越认真越按照他的观点来指导投资,跟斗摔的越大。记得有年请的是许小年,关于汇率、关于房产、关于企业,我认认真真做了笔记,提醒客户可以换一些外汇、买一点美股。结果,接下来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房价大涨……
分析师肖磊宏观研究做的很好,就有人说,他这么神,自己做投资不赚死了,干嘛还来开课收费?我能理解,宏观研究与实际操作是两码事,并且还有一个本金问题、教学驱动力的问题。
四、风险是无法准确度量的,直接去衡量风险的结果。
风险是没法被准确量化的,就像是投资p2p,不倒利息很高,但跑路了就是100%的风险;投资山寨币,归零是家常便饭,但暴涨的可能性也很大;投资A股,涨跌幅都有一定限制,但是遇到暴雷退市也有可能,这个风险你该如何衡量?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不要去衡量风险本身,去衡量风险爆发之后的结果。
买入任何金融产品之前都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接下来它的价格跌了一半,我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么?我有应对的方法么?如果回答不了,这笔投资暂时就不要做了,直到弄清楚为止。
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赚自己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的钱。
五、积极进行海外配置:其实人人都可以买下全球市场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种观念,我们的经济发展这么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倍,当然是投资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股市收益最大。而实际上呢?
眼看着步入缓慢增长的美国,股市节节攀升,频创新高。上周,印度股市也创出了30年新高。
股市回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一个资产能不能升值,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没有必然联系。
全球股市表现最好的国家和地区,很多我们都想不到。所以,与多元化投资同理,唯有全球配置,才能不错过赚取巨额利润的机会。
一般人布局全球最大的障碍是资金太少,其实大家不知道并且只要几十美元就可以投资这种布局全球股市的基金,譬如“世界 ACWI 指数ETF-iShares”(ACWI)、“世界全股市 ETF”(Total World Stock ETF (VT))等。
六、个人投资是一场无限游戏,卖出一只股票的理由是:你的 买 入理由不再成立了。
我们常常会给自己的投资设置一个止盈点,涨多了要卖,跌多了要买,这种做法对吗?
事实上,我们往往卖掉赚钱的股票,补仓被套的股票。结果,一卖就飞,一买就套。正应了股民常说的那句:本以为这个价格买在地板上,谁料想地板下面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还有地狱,地狱还是十八层的。
步步高的创始人段永平在别人问到他为什么一直不卖苹果和茅台股票的时候,他的回答都是:我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公司。那些从开始买入比特币就一直拿住了拿到现在的大咖,经常会说:我不知道卖出来干嘛,因为没有比btc本身更赚钱更暴利的投资。
我们个人投资者,用于投资的资产基本是会无限循环下去的,不投这个就会投入另一个项目。我们判断卖出一个股票的理由应该是再也无法上涨了。
七、买指数基金,其实不是一种被动的投资,更像是主动地
让自己能押中这些带来回报的好公司。
想挑中一只好股票是一件非常难、概率很低的事,上市公司里的烂公司要比好公司多得多; 即使是名气大的公司,也很难长时间保持竞争力; 哪怕是挑中了好公司,等到有好收益的那一天也是路途漫长。 所以,作为普通投资者,放弃挑选个股,选指数基金,是更明智的选择。
一个股票指数的增长,往往是少量明星公司带动的。
比如拿香港的恒生指数来说,从2008年6月10号到2018年6月10号,恒生指数的市值从11万亿港币涨到了20万亿港币左右,涨了9万亿,而这9万亿里,有接近4万亿,也就是40%多的比例,都来自于一家公司——腾讯。
美国股市从 1926 年以来所有的投资回报,都来自于表现最好的 1000 只股票。而这些股票的数量仅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4%。
作为个人,你觉得自己有能力选中这万里挑一的公司吗?即便是对专业的机构,这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八、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再好的公司没有好的价格买入一样无法赚钱。
巴菲特从a股中石油上赚取了巨额利润,而对其他投资中石油的大多数人来说,则永远都会标注在中石油的耻辱柱上,48元的价格成为永远再也回不去的珠穆朗玛峰。
但是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的股价是否高估,也是很难的。根据巴菲特的建议,我们最好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更可能赚到钱。
九、即使是抄底,也尽量抄市场的底,而不是个股。
最好不要试图抄底,因为迎接你的很可能不是价值回升,而是血本无归。这是无数华尔街精英总结出的经验——不要“接飞刀”。
即使是抄底,也尽量抄市场的底,而不是个股。
《张潇雨的个人投资课》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都相信价格虽然会和价值偏离,但最终都会回归。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种回归什么时候发生。因为各种原因三五年甚至十年不价值回归,也是很常见的。但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我们很难等得起这个时间。
作为普通人甚至是一般机构,都不会有巴菲特那样的条件,源源不断的保险机构浮存金,甚至他可以直接插手公司运营管理,扭亏为盈,逆天改命。
十、不要盲信专业光环,不要购买主动型基金
研究表明,无论是从三年、五年,还是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大多数的主动型基金、专业人士都跑不赢大盘,而且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选基金的方式——通过历史业绩选基金,也根本行不通。
与挑选主动型基金这件事上,与其相信自己是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不如放弃,买被动复制市场的基金,这是更明智的选择。
《张潇雨的个人投资课》
有个很搞笑的案例:
Uber上市前,摩根士丹利以内部配售的方式给他们银行的核心客户一个以内部价买入Uber股份的机会,价格是48美元左右,而且还得锁定180天不能卖。结果上市没两天,股票就变成了36美元,很多大客户非常生气。可以说摩根士丹利计算了半天,把自己的重要客户都坑了。
作为普通投资人,能回避掉这些大坑,可以说你的投资就成功了一大半。
学完这个专栏,我感觉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我,差不多要失业了。。。@Jenny平书说:国内的证券投资者大部分还是相信机构,你不会失业的。哈哈,关键是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成就感没了。
感谢得到app专栏《张潇雨的个人投资课》,如果你也对个人投资感兴趣,推荐加入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