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抑制抑郁,走出绝境,对生活重新产生兴趣和热爱,从各个方面去调动我的生活积极性。 这段时间注册了一个爱奇艺的vip账号,看了很多部国产电影,都是经由小说改编的。与小说原著进行比较,还是喜欢读小说,更喜欢纸质版的原著。
看文学作品的享受在于对细节和心理的细腻描述。从中体会到人心理变化由事件的进展来影响和主导着。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每一个细微之处的逼真感,仿佛身临其境。对于人物心理的变化描写,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说出来的话语,都和内心的思考不尽相一致,起到的效果却是相同的。对于不同性格的人,该采取不一样的应对措施。所有的方法和思考,都是为目的而服务的。人思想的丰富与善变,与心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主宰人行为的,也是由心而造的。
特别欣赏严歌苓把握不同人心理性格特征的描写,把一个人活生生地刻画出来。刻画人这项工作,和绘画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大的框架首先勾勒出大致的走向,然后再给他添加上皮肤层,最后给他穿上衣服,成为一个人。艺术总是相通的,只是表现的形式和手法不尽相同。像一首歌曲,我们要唱出其中的韵味,就要去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所处的环境和氛围。我们了解了背景,才能将我们的思想感情倾注于其中,演绎出歌曲的精髓,方可打动人的情怀,引起共情人的共鸣,从而得到大众的欣赏和赞美。
人对这个世界有留恋之心,对万物有好感。从脚下的土地开始关注,什么样的土壤可以孕育出什么样的植株和品种,什么样的植株和品种会开出相应的花朵和结出相应的果实。没有人可以孤立地存在于这天地间。从事艺术的人,他的孤独感并不是说他的性格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而是他内心的高度已超出了他所生存的这片土地和空间。他的心灵已超越了他的身份。身处人丛,却难以找到一个可以产生共鸣的同类项。这样的孤独,应该每一个人都拥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文学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文学的高于现实的内核,就是现实中应该存在却缺失或变得稀少而又异常珍贵的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得以传承下去,依靠的是文学作品的记录,因此,虚构在所难免。就像一道可口的菜肴,须汇集足够多的配料,方可做出来。而有些须原汁原味的呈现,就可品尝出特色风味来。之所以没有做出成品,就是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了解细节,精确的配比比例,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刚刚好。对生活和人的解剖,要有一把好而锋利的手术刀。这或许就是我这一年多以来一直在找寻的隐藏于表面生活背后的实质。
今天,我从一则转发的文章中看出了端倪。《善良要带有锋芒》,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善良,必须要讲究限度。无止境的善良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不可收拾的局面。而在我认为,善良是不能附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带上了附加条件的善,已不能称之为善,那样的善,和伪善没有任何区别。所谓的善,就是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只要看到别人处于弱势的处境,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都会尽已所能,不求回报的给予。就算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得到回报或者会带来危害,依然会义无返顾地伸出援手。就像东郭先生一样,明知蛇醒转过来会咬自己,依然忍不住把它揣进怀中唔热。也像佛教经中所说的,那人打了你的左脸,你依然会伸出右脸去让他打。这样的至善,才可称之为善。是美德歌颂不倦的传承。当善遇到善,就会演绎出荡气回肠的人间真爱情怀。而当善遇到不善,善有可能软化不善,也有可能化解掉不善的恶意,使不善回归诚服于善。当善不能化解不善中的恶,让善蒙受尘灰,也是让善显影出不善中的恶之可恶,从而使人知道恶之不可为。善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了他人的善与不善。有了善,才可分辨出不善之恶,不断地稀释不善中恶之成份。善恶本在一念间,天堂与地狱也相隔不远。人世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就是互为制约,互为转化,互为帮衬。圣人几千年才出一个。而人性,自始至终都遵遁着人性的本质。就像文学作品,必须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方可称之为经典之作。而我的个人思考,也只是我打发时日,促进大脑慢点老死僵化的运动。脑细胞的活跃,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热量,证明着我还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