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玫瑰娇美,倘若生于冬日,非温室不可活之。然而,当生存的压力降临,再娇美的玫瑰也能在冰天雪地中绽放。那时的它们,褪去矜持与华丽的外衣,在竭尽全力的与寒风对抗,抛下以往的高傲与娇纵,它们用野蛮式的生长来向世人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十一小长假结束后,马上就进入到管培生培养计划最残忍的环节--分拨实操。真正进入实操的时候才知道以往分拨学习的经历根本不值一提。现在看来南京、揭阳、杭州、上海,四个地方的像一所所魔鬼训练营。回想起未下分拨前的欢喜与期待,不免感慨一句年少无知。生活总是会为我们准备101种苦,才允许我们得到一颗糖。但是,这小小的一颗糖,却足以消弭之前的101种苦。实操的征途近半,回首一路走来的辛酸,欣慰成长,感恩付出。

2018年10月12日上午10点,被舍友的惊呼声吵醒,原本沉睡的灵魂被”两点半老厂集合,统一出发去南京支援“的消息惊醒。要知道我们凌晨三点才结束在上海分拨中心的工作,原计划一、二、十组留上海继续支援,匆忙收到即刻出发应援南京的消息时,惊讶的说不出话。继而,又得知小组内男生统一借调至秘书二处,也就意味着,原本上海应援队只剩下一群娇滴滴的女孩子。于是,一辆大巴车载着这群娇滴滴的玫瑰花开往南京。

车辆七点半到达南京分拨中心,一下车我们就收到一个噩耗,五分钟上楼放置行李,半个小时吃饭时间,吃饭结束后一、二、七组继续上夜班,于是,我们21个人莫名其妙的走上了南京分拨中心的流水线。依然清晰的记得贾总一脸难以相信的问:就这21个人?怎么就三个男生?无论怎么难以置信都难逃被送上流水线的命运。一组、七组被安排集包,二组被安排交叉带供件。当我们到达集包区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集包工作区域上麻袋扔的四处都是,包牌凌乱的’挂在防护栏上,一个大叔正拿着33号的包牌往14号口的麻包上贴......其实我们组七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懂得如何集包,在上海分拨中心的夜班刚巧学习了如何集包,于是拿着现学的经验大胆的单独实践。站上集包台就感受到被闪烁的小蓝灯制约的恐惧,货物降落的速度像是下暴雨,前脚换完了84号的袋子,转头55号的货物已经溢了出来。货物降落最快时,是手速与体力的较量。仍记得上海分拨中心的师傅们说,集包的诀窍在于七分满,货物一旦达到七分满就应及时换包,只有这样才能最合理的安排时间。即便有老师傅们给的诀窍,也着实被“小蓝灯”们折磨的够呛。刚开始还能勉强跟上,越到后面越觉得力不从心。无论如何艰难,大家都仍在坚定的重复同一个动作。

回想第一晚的11个小时,依然清晰的感受到当初的绝望。七个从未熬过通宵的女生,不仅要克服多年的生理习惯还要扛麻袋和小蓝灯们作斗争。凌晨四点,即便手上还在系麻袋,意识已经开始涣散。有些女生实在扛不住,蹲在地上就睡着了。夜深露重,寒气慢慢侵袭全身,却依然没有驱走周公的召唤。那一晚,我看着她们,在没有任何男生可以依靠的情况下,隐忍、成长。清晨六点半,组里的男生在群里问侯大家,她们因为这一句日常的问候崩溃大哭。我很理解她们的难过,那是我们离开男生保护的第一天,我们手无利刃,却也要靠双拳驰骋战场。

那天早晨,培训组的张老师来流水线上看望我们,刚看到张老师,我已经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二组的组长告诉我,她看到张老师的时候,眼泪忽然就落了下来。我们是小组的组长,我们肩负着照顾好整个小组的责任,但是看到平时弱不经风的女生们扛起比她们还重的大旗时,心疼终究战胜理智。南京最难熬的时候,是张老师的陪伴与叮咛安抚了一颗颗疲惫的心。张老师离开后,王焕姐姐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我们的后勤工作。
南京,长达11个小时的夜战,她们每天眼睛都红的像兔子,从开开心心到麻木与绝望。最初的三天,每天都能听见她们在午睡中的哽咽。一到七点十分,她们又能坚强的站起来,义无反顾的走向流水线。南京的日子里,我看着她们在每一个深夜奋力扛起一个又一个比她们还大的麻包,再用尽全力的推下流水线;看着她们学会使用起重机,亲手结束掉痛苦的“背包时代“;看着她们跟着老师傅们学用封包机封包,拿着男生都嫌重的封包机尝试那些所谓男生可以干的活。

18个女孩子,18朵玫瑰,她们,在南京分拨中心盛开。回顾南京分拨的经历,倍感珍贵。那段岁月兵荒马乱,却凸显着友情的珍贵。当二组的女生扛不住供件台的强压时,一组、七组有计划的安排人员支援。仅仅两个小时的工作交换,却让大家的体力得到简单的缓冲。艰难的时光里,我们没有组别,我们是一个团体、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回首望南京岁月,谢谢那么辛苦我们却依然坚持,谢谢我们既有柔软也能长出铠甲,未来的我们定会感谢当下努力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