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爸爸详解中学古诗文
《诗经》往往被很多同学视为畏途,觉得上古文献,一定是非常难懂的。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另外四经确实有古奥难懂的问题,即使自古以来已经有了很多注释、阐发,但想要深入了解这四经仍是大费脑筋的事。
《诗经》则不然,我们完全可以带着轻松的心态来读诗经。为什么呢,这要从诗经怎么来的说起。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民歌民谣,抄回来拿给宫廷里的乐官谱曲,再唱给周王听。周王这么会享乐吗?不是的,这种工作叫采风。古时候没有微博朋友圈,周代距离印刷术也还早着呢,人们有所想法怎么表达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编成有韵律的歌谣,休息的时候吟唱,劳动的时候吟唱,这在所有的文明中都无一例外。那么政府要了解民意,最好的方式也就是派人去采集这些歌谣,这跟今天宣传部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是一回事。
所以诗经的篇章分为风、雅、颂,其中风就是采诗官到民间收集的歌谣,这是诗经中最生动,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相信大家都会同意,文明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文学的发展不也一样吗?今天我们喜欢吟咏唐诗宋词,实际上唐诗宋词已经是诗歌发展中非常高级的阶段了,什么对仗、平仄、押韵,这里面的规矩比诗经的时代不知道复杂多少倍了。
在西周,文字还是一种十分神秘的东西,只有王室和少数贵族才能掌握,民间是不可能有文字化的文学作品的,只有靠口口相传,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诗经,至少诗经中的国风,是来自中华文明尚处于少年时民间最质朴的口语民谣。先民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也不会有发达的抽象思维,他们创作的歌谣,一定是与某一个具体的场景相关联的。
因此,寻找诗经的现场,是理解诗经的一把钥匙。我们拿初中课本里这几首诗来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初风俗,夏至时节要采摘荇菜祭祖,久而久之,到城外采摘荇菜的风俗,成为了一场相亲活动。淑女们身着夏装,在河边采摘荇菜,有说有笑,身段婀娜。城中的青年们穿戴齐整,举止优雅,都拥来争看美女。其中一位君子,婉转低回,怅然若失,原来他迷恋上了一位淑女,立意非她不娶。可又不好意思上前请教,所以惘然。长夜漫漫,辗转难眠。第二天终于鼓起勇气前去搭讪,赢得美人垂顾,心中喜乐,相约一起弹琴鼓瑟,成为知己恋人。青年看着淑女采摘荇菜的美好身影,不禁想:到我们结婚时节,一定要请来乐队鸣钟击鼓,迎娶佳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郑风-子衿》可名之曰“恋上学生哥”,郑国重商,民间富裕,从而也重文化,设有各个等级的学校。学子们身着长衫,交领处为深碧色,好不英俊潇洒。一个女孩与某位帅气的学生哥相恋,相约每天放学后在城墙的缺口处见面。头一天,大概是女孩家里安排她干活,没能赴约,第二天急急忙忙赶过去,却发现学生哥没有来。于是女孩发起了小脾气:就算我昨天没来,你可以来问问我为啥没来啊!就算我昨天没来,可你今天也不该不来啊!可是心里还是想着学生哥:哎,在这定情之地走来走去,一天不见你,就好像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仅举两例,可见一斑。诗经的国风,大多都可找到其创作现场的痕迹。这考证不是我做的,而是已故的四川诗人流沙河老先生所做。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他的专著《诗经现场》,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诗经现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