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周二 阴
1他姓杨,名发德,1955年8月8日出生。
八月初八,谐音发发,每次听到大家调侃他的生日,他总是说“半生操劳,一生未发,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年近古稀,村子里能叫他大名的人也不多了,大家私下里常称他为老杨,当然也包括我。
一次,还是小杨的老杨喝醉了酒,他直挺挺地躺在堂屋的沙发上,自言自语:“我五岁时,亲爹就去世了。那时候正处在饿死人的年代,许多人走着走着,一个跟头栽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我爹死时他才二十九岁啊,太年轻了。他为了解决四个孩子和两个大人的吃饭问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积劳成疾,又无钱医治,年纪轻轻咳血而死。出殡时,连口薄薄的棺材也没有,是村里的人用草甸和烂席片儿把他裹紧扎牢,抬到杨家祖坟里埋了。我呀我,五岁的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动,可怜巴巴地抱着门口的一棵树,眼睁睁地看着我爹被抬走了,连送送他的力气都没有。我不能再这样苦着过,全村人不能再这样苦着过!”
酒醒后的老杨,依然是大家喜欢的拼命三郎。
老杨16岁初中毕业,当时也算是文化人,被安排进生产队记公分,二十五岁结婚后开始干生产队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八十年代,老杨曾经带领全村人烧窑,解决住房难题。他在村南头的高坡地选址,率领全村男女老少,用简单的拉车、撅头和铁锨,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造出了一口新窑。随后自己外出学习烧制砖瓦技术,教会每家主要劳力自制泥砖泥瓦,谁家做完一窑的量就开窑烧制。这种就地取材的原始烧砖技术,使全村很多人家都住上砖瓦房。
九十年代,老杨又带领全村人种植水稻,解决吃饭和经济难题。种植水稻,育苗是关键。他把育苗基地选在村子东边的提灌站大院里,那里场地宽,闲置房子多。老杨,真是把水稻苗苗当做他的宝宝,没日没夜地守在基地,直到水稻苗苗长到能移栽到大田时才稍稍松口气。种水稻的那几年,老杨忙碌着,喜悦着。当他看到水稻笑弯了腰,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骄傲;当他看到村民们家家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他的腰杆挺得更直了;当他听到有学生的人家说卖掉了一些稻米,孩子的学费解决了,他的眼睛就会眯成一道线;当他碰到村民们热情地拉他去家里喝口热茶,他总是往后退着身子,嘴里说着“不提也罢,不提也罢”,真实得像个孩子。
新时代,新征程。村里的人们开始走上了丰富多彩的致富路,外出打工的,弄个门脸做小生意的,开个小作坊的……十多年前,老杨辞掉了多年的队长。他看着越来越荒芜的土地,他用自己一身的力气接收别人不肯种的土地来认真地种辣椒,种棉花,种萝卜,种大蒜……种了一年又一年,终究还是累得无奈地退回。
老杨勤勤恳恳一辈子,老杨不断尝试新活法一辈子,最后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杨了。
这样的老杨,在我看来是了不起的!他是农民,他更是村长;他是砖瓦匠,他是烧窑手,他是育苗家,他是……
如此多元化的老杨,说他是“斜杠青年”,一点也不过分!
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