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

作者: 错鸟 | 来源:发表于2021-06-20 18:10 被阅读0次

    《晨曦光廊-小公主》

    那天老丹发了消息,问:“你认识XX!”我有些诧异,确认了一句:“HXX么?”

    然后我得知这位已经好几年没联系的朋友,跟我这位老丹,已经在同个屋檐下住了一年。世界真是如此奇妙。我认真地想了想,跟HXX上一次联系是多久前了呢?好像已经相隔了好久,又觉得不像随便一个失联的人儿一样陌生。在从老丹口中得知更多信息之前,我知道她在大学毕业初期,很随心地成为一家爵士酒吧的服务生,那家酒吧经常有收费的爵士乐演出;近两年,她成为了一名律师,回归了本专业的工作。

    彼此认识是在各自刚上大学不久,通过豆瓣,一个叫“广州草地”的小组。那会儿的“草地音乐”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城市群,广州是其中一个,在林哈的带领下,广草达到了高峰。那时候经常有校园的音乐会和街边的路演,至今仍然记忆犹鲜的几个朋友,就是那会儿认识的。但在忙碌的社畜生活中,大家渐渐地失去联系。甚至当我发现老喜(当年的一个好朋友,认识的时候他已经跟脑肿瘤斗争了好多年)所有社交账号的动态永远停留在2019年时,我连找人证实的勇气都没有。

    这么一想,原来大家认识快10年了啊。前些日子,有个朋友突然在当年的小群里问了一句,要不要组队去丰哥的专场。(丰哥,时隔多年,已经从一个刚辞职的程序员变成一个音乐人)。这个小群里的朋友突然都兴奋起来,那个下午大家有的没的聊了挺多,但也仅限于此,社畜的忙碌属性、天生不爱主动的性格让群里每个人无暇分出多余的精力去维护这个友圈,又各自回归了平静的生活。结婚的、带娃的、北漂的、乐观的、悲观的.......这个群里的人,曾经经常一起背着吉他出没在各个学校的草地上,时不时还在各个学校音乐节上碰面,末了再一起在老喜的带领下走街串巷地探店。但群名从“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变成“此群已冷”那一天,也逃不开所有的社群演变的规律。倒是那个几乎突然所有人都冒泡发言的下午,让我有点感动。大概就是,“此群已冷,但还是有生命的”,这种感觉。

    最近跟老丹聊得最多的,是关于即将到来的30岁。我们在感慨,人快到中年了,依旧是一无所有。但其实也并不是,我们共同探讨出来的心路历程是:“20岁那年,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心智已经到了40岁,以为自己的心理年龄远超同龄人;但在即将三十而立的时候,又感觉自己的心智回到了20岁。”这大概是最大的收获。

    在很长时间里面,间歇性的“丧”让我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逃离那无尽的黑暗。然后我开始剖析自己过往10年来的历程,那些或美好、或至暗的时刻,发现幸福感来源于对某些事物的期待,例如对一次加薪、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对一顿美食的期待,而失望感也源于这些期待在现实中的落空。当所有期望一而再再而三地落空的时候,就会面临最可怕的问题:期待感随之消失。而且越来越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人们说人到中年,会变得越来越佛系,其实不是真正的佛系,而是因为发现,现实中很多事情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了,也就索性不再有所期待。心理年龄变得苍老,就在一瞬间。

    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态不会随着年龄老去?直到最近读到陶勇的《目光》,重新认识“少年感”这三个字。《目光》记录了陶勇医生在被患者砍成重伤之后的所思所悟。在经历了“恶”之后,依然选择相信“善”,是最需要勇气的事情,然而当你办到之后,40岁的年纪也可活得像20岁般自由。呼应了罗曼·罗兰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曾经是我的座右铭,但我一度忘记了。

    前几天一个同样在广草认识的小伙伴(一个喜欢抱着吉他唱土摇、时不时在群上跟其他人开开黄腔的学医的小伙子)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凌晨一点多,采完核酸回家,路边灯火依旧通明的是夜宵档和酒吧,警察在路上查酒驾。回到家,女儿在老婆怀里睡得香,这一刻的幸福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成长或许就是家的分量越来越重 ,其实我挺享受的”。后来跟老丹聊天的时候,我把他的朋友圈截图发给她,说:“我喜欢看这种朋友圈”。这种干干净净的、不带炫耀的、最真实的分享最是治愈人心。因为它给了人无尽的期待,让人愿意去相信美好。

    这大概就是HXX对于我而言,不常联系但又感觉并不陌生的原因。也许彼此都知道是同一种人,又恰因为是同一种人,在缺少交集后很少会主动联系彼此。生活中大多数的美好或相同的际遇,并不都在眼前,但它们又实实在在地存在,值得变成彼此坚守的力量。此时此刻,我仿佛能看到10年前,还没开始为生活挣扎的少年少女们,捧着吉他坐在草地上轻声吟唱,阳光落在叶隙间,最是灿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公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hs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