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综艺节目《是妈妈是女儿》赵小棠和妈妈吵架的那一期,太好哭了。
作为女儿的赵小棠在回望童年的时候,讲到自己14岁时因为跟队友嬉闹,被领队的老师怒斥“你信不信我想现在就可以把你换掉”,所以非常委屈非常愤怒,她想打电话跟妈妈倾诉、求助。
可是妈妈偏听了老师的话,没有顾及到女儿的情绪,没有坚定地站在女儿这一边,而是一遍遍践踏女儿的自尊心,在妈妈心里,孩子就应该服从老师的管教。
赵小棠就此在那一两年里,都不愿再向爸爸妈妈求助了,她感觉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她试图靠自己来保护自己。
在这一期节目里,她决定在这个环节打电话给妈妈,问一问;
如果回到十四岁,妈妈会不会还是做出同样的选择。
可是,我们在节目里看到的是,
妈妈听到这事儿,第一反应是不够真诚地勉强地道歉,那一句“对不起”说得过于仓促。
然后妈妈又强调自己是跟老师沟通过了的,但是赵小棠认为当年的爸爸妈妈应该认真听听自己的情绪,因为发生矛盾时,大家都会急着说对自己有利的话。
而爸爸妈妈压根没有给赵小棠申诉的机会。
此时的赵小棠终于有机会表达当年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无助了,可是……
可是妈妈开始打感情牌,诉说自己的委屈,说一些“我和爸爸不够爱你吗?”“我对你爱的不够多吗?”“赵小棠,你太过分了,我讨厌你!”
看到这里,太让人窒息了。
这样强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公主病妈妈太眼熟了。看到后面,果然验证了我的推断。
当小棠妈妈情绪崩溃,说完“我讨厌你”之后就挂了电话,然后哭着说,她为什么要在节目中说这件事。
她的潜台词是,这样的赵小棠让她丢了面子,会让观众觉得她这个妈妈不称职。
这其实也是当年她不听女儿的倾诉,而是站在老师那方的一个深层原因。
她认为外在的评价很重要,包括老师的评价,妈妈选择安抚了老师的情绪,忽略十多岁的女儿的情绪,这样可以在老师那边获得一个不错的评价。她被外在的评价系统左右着,所以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自己的面子,这就可以解释她的一系列反应了。当别人家的女儿在忙着做饭、照顾妈妈时,赵小棠妈妈看着赵小棠专心吃东西,会有点嫌弃的意思。因为此刻的她,又被比较了,又被外在的评价裹挟了。
挂完电话,当赵小棠和妈妈见面时,是赵小棠先开口说话安慰妈妈的。
她说,没事了,不哭了。
当众人一起吃饭时,也是赵小棠先照顾妈妈,给妈妈夹菜的,而小棠妈妈似乎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都知道, 闹矛盾之后,先服软的那一方通常是会更在意对方的那个人。
为什么妈妈就是不肯先走向女儿呢?
当然在后面的访谈中,小棠妈妈也有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
只是有些伤害终究是留下了疤痕,有些性格也是很难去改变的。
这一期节目值得所有的妈妈和女儿去看看,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看节目时立马就联想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被同行的男同学拦在路上,不让我通过。
当时天色已晚,而且天又下雨。
我非常着急。
现如今,我已经记不清我最终是如何气冲冲地回到家的。
但是我记得,当我告诉爸爸妈妈这件事,希望他们能找这些调皮的男孩子谈一谈。
可是我爸爸妈妈觉得这是一件小孩子之间无足轻重的小事,没有必要去干涉。
后来,爸爸妈妈还当玩笑讲给别人听。这让我无比地愤怒。
愤怒的原因和赵小棠一模一样:
他们没有坚定地站在我身后。
明明是我,是他们的女儿,被男孩子欺负了,可是他们却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儿。
所以后来,有一次,我告诉妹妹,这个世界,只有自己能救自己。没有谁永远靠得住。
我妈妈在旁边听到后,觉得很奇怪,年幼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论。
几十年后,成年的我看到一本书里作者写到“童年是人一生中最无助的时期,有时候父母都靠不住。”终于释怀,不是我一个人经历了这样的无助。
我问七岁的儿子嘻嘻:你有没有哪一刻觉得很无助,爸爸妈妈你都靠不住。
儿子脱口而出:“没有啊,我觉得爸爸妈妈很可靠啊。”
那一刻,我多少有些欣慰,至少在这七年里,在他的记忆里,我和爸爸都坚定地站在了他这边。
以后,他会长大,我们会老去,总有某一天,他会发现父母靠不住了。只是希望这一天不要来得太早,希望这一天是他预料之中的。
如果不是剧本,那赵小棠和妈妈在这次节目中应该是直面了当年的矛盾,得到了一个与过去和解的机会。这是心理学里很重要的一步——回顾伤痛,去接纳当年受伤的自己。
在中国,我们很多普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自己父母的一句“对不起”,正如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等待孩子说一句“谢谢你”,没有这些明星这样的机会。
不过,我们也可以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希望,我们最后都不会失望。
如果有平行时空,想去拥抱当年那个无助的小女孩,告诉她:
没关系,以后你会长大,会离开妈妈,会成为很有爱很温柔很优秀的大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