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包》,故事从一笼包子开始,一个中国妈妈包了一笼包子,幸福的坐下来享用、她刚放进嘴里最后一个包子,包子大哭起来。她连忙将包子吐出来,原来包子是一个小娃娃。妈妈很喜欢这个包宝宝,每天寸步不离地带着包宝宝上街买菜,给包宝宝做好吃的东西,对他的保护周到而细致,包宝宝逐渐长大,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身边的危险也就逐渐增多。妈妈总是很担心他,不让他和别的小孩子一起踢球,不让他在街上乱跑,包宝宝开始抗拒,不吃妈妈做的饭,和朋友们一块儿出去玩儿。终于有一天带回了一个心爱的人,要与心爱的人离开家去远方生活,妈妈强行阻止包宝宝,一生气将宝宝吞进了嘴里。妈妈后悔难过,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时爸爸带回来了一个成年男子,成年男子应该是妈妈的孩子。他带了妈妈最爱吃的点心与妈妈分享,妈妈刚开始还不理他。儿子难过的低下头,妈妈纠结了一下,起身儿子一起分享了点心,结局儿子、妈妈、爸爸,还有儿媳妇,大家坐在一起包包子。
这个动画片有着浓浓的中国风。图画色彩饱和度高,人物体态圆润丰盈 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细节之处,妈妈用手蘸着自己的口水给包宝宝擦脸,想讨好孩子就做一顿丰盛的大餐,这些细节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中国妈妈的样子。
这部影片描绘出了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爱的呈现方式,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害,所以保护周到,不肯放手,因为爱的依赖,所以害怕分离。在这样爱的束缚下,孩子反感,叛逆,想要离开家。一方面,妈妈对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深深的爱,让妈妈舍不得,爱就是付出越多越舍不得放下。另一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爱好却因为妈妈的束缚而得不到,所以他想离开。所以我们要反思的是,爱到底是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去爱?真正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快乐幸福,帮助他的到自己的爱,那么怎样才能促成他的幸福呢?如果想要他幸福,必须让他成长,独立性更强,判断出自己的爱好,有能力勇敢追求自己的爱与梦想,在他需要的时候,鼓励他做能让自己开心幸福的事情。
这个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度特别高,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心疼孩子,隐忍自己,与孩子发生争执时自己退让,给孩子做好吃的哄孩子。这种方式也在我们的很多家庭中存在。我并不是主张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不要太关注孩子。而是想说孩子自出生开始,就是我们需要投入最大精力、最多关注的人,但是投入精力关注孩子的目的并不是从我们主观的思想出发、用尽一切办法把他变成我们现象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关注要放在孩子的成长细节,关注孩子的发展上面,给他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引导他进步,理解他的不足,温暖他的心扉,支持他的决定!
在我们的眼里孩子倔强的坚持自己错误,不是孩子问题!是我们认知的问题,首先你认为的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吗?到底是孩子的错误,还是你的错误呢?第二每个人都有倔强坚持的事情,难道倔强的坚持就一定是性格上的缺点吗?难道孩子服从的性格就一定是好的性格特质吗?永远问一句自己我们就是一定是具有前瞻性,绝对正确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