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天 认知阑尾
自动化的无用认知:
不停地去收藏一些东西以确保不时之需——松鼠症
“认知阑尾”,就是曾经有用,但随着场景的变换和长期进化,已经丧失了它的必要性,不再有用,起不到好作用的东西。
生态位决定认知,特定的生态位一定会导致特定的认知方式。选择很重要。
行动、思维和语言上的“阑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不是我们正常器官之外多出来的东西。赘生物or阑尾(独立)☞认知负资产 区别
“优化认知”的第一步,也可能是最后一步,就是“切除认知阑尾”。
一个很迷信的人的背后有两个东西作怪:一个是“贪欲”,一个是“懒惰”。
“贪欲”+“懒惰”=迷信。认知中也就产生了阑尾成分,这是天生的认知障碍,我们很难消除这个
自我闭环、自产自销的机制
等级之争的弊端:
阑尾的特点:①自带;②不自知;③无用,甚至有害,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④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第十六天 消极数据与积极数据
消极数据的力量:
“积极数据”是显而易见的“所见即所得”的数据;
“消极数据”是“所见非所得”,你见了可能都没有感受到,或者是不上心的数据。
“解题”是典型的“用积极数据来进行推演”,但“风情”这个东西是一个“消极数据”。职业教育使用很多积极数据,而人工智能正趋向于解风情。
用“积极数据”取代或接管“消极数据”,让我们的感知逐渐变空,认知出现“盲维”的现象。
过度量化思考,追求积极数据会丧失意义感和幸福感,产生滞涨(微信步数,朋友圈点赞)
避免“表面增长谬误”:
人作为一个数据处理设备,一定要保持“消极数据”和“积极数据”之间的平衡,要保持过去和未来的平衡,否则,我们很可能因为要应对眼下暂时的一个评估体系,而让自己的认知和资源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失衡越来越显现。最后导致两种结果:滞胀,或者衰退和萧条。平衡积分卡(5商)
认知中的内置进度条:
“游戏冲动”本质上是一种“完形冲动”或者“完成冲动” 我们之所以有“完形冲动”是因为我们头脑中被内置了一个进度条,它的本质是“积极数据”;你吃饭的时候被某些积极数据所绑架,而忽视了消极数据,导致一种冗余获得感。而这种被满足的“冗余获得感”带来的后果是赘肉,甚至是会对人形成各种各样伤害的“负资产”
数据扭曲立场:自带的数据处理系统(认识我们的心——处理器)
数据确认谬误——数据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来支持我们想让其支持的任何观点。(香帅金融课——保守主义)
“排他性的吸纳机制”与数据引力
数据之“唯物论”和“唯心论”
数据之所以是奸臣,是因为你是昏君——你预设了某种东西,数据一定会来迎合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