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球的阴霾下,在“等春来,盼城开”的日子里,忽然看到志欣校长这部23万字的书稿,我惊呆了。
从打电话交流书稿的思路到完稿,他仅仅用了两周的时间。
两周,一部书稿,23万字。如此的“闪电”速度和“高产”节奏,他是怎么做到的?
讶异之际,翻开来一页页看下去,我很快找到了答案。
其实,哪里有什么“速成”,这不过是作者用两周完成了三年丰厚积累的一次集中梳理。
这让我想到了巴西的火红花。火红花起初小的可怜,只有拇指那么大,长在地里几乎不被人发现。生长到八个月,还是那么一丁点的样子。但一进入十月,它就像中了魔一样,一天扩展三米。几天的时间,它的枝叶便把一亩地都长满了,满眼的火红花开得极为旺盛,开出一片耀眼的火红。这景象让许多人错愕不已。
原来,火红花在八个月的时间里,都是努力在长根部。它的根,就像一棵大树那样茁壮,有三十厘米粗,令人难以想象。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从默默扎根到能量爆发,火红花经历了三百多个日夜。
在志欣校长这部书稿的完成过程中,我看到了火红花的影子。三年里默默储备和积蓄着力量,向下扎根,长着长着,花朵就蓬蓬勃勃地开起来了,开着开着,果实就一个一个地饱满起来了。从“零作业改革”到“全学习”,从一花独放到辐射到辽宁、河北、重庆……他把花朵和果实,把其中积淀的能量,带到了更远的地方,带给了更多的教育人。
像火红花一样,志欣校长十几年来一直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无论是在山东,还是北京,在教学工作和繁琐的校长事务之外,他坚持记录着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里的春夏秋冬,一草一木,教师课堂上的一个精彩片段,学生在舞台上的一次精彩展示,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付诸于键盘的敲击,变成了或长或短的一篇篇文章,出现在他的简书,美篇,微信公众号中。
在朋友圈,每次浏览到他发的文字,我都会自叹弗如。在众声喧哗人心浮躁的当下,他依然能每天都给自己保留着足够独处与静思的时间,阅读与写作的时间,保持着一份冷静和理性,从未丢弃过始终如一的勤奋与执着。
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他的做。做得投入,做得忘我,所以也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他将眼光投注到辽阔的星空,却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是从脚下从眼前最具体的细微处做起,围绕“全学习”,朝向“成就每一个人”,先后开启了“教育微生活”,“微改革”,“微创新”等一扇扇“微窗口”,也缔造了独属于密云分校的一帧帧“微风景”。而伴随着思考的写作,既是对“做”的深化与升华,同时也赋予了现实一种超越的意义。
他的文字背后,是一份对教育的热爱。或是对自己某节课某个管理环节某件事未能达到理想状态的深刻反思,或是对某个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抑或是对校园里的一场雪,一棵树上新冒出的一个新芽,都会一一收入到镜头与笔下。透过文字,我似乎看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落满了他深情注视过的印痕。
他的文字,鲜少华丽的辞藻,而是偏重于思考。他将思考的触角伸向一所薄弱学校优质发展的背后推因,伸向校园文化空间的打破再造与重组,伸向怎样让教师有信仰的空间,伸向“全阅读”的构建……。
他思考着在传承总校如何在秉承总校办学宗旨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区实际,趟出一条新路子;思考着如何做好“全学习”课程建设顶层设计,让“成就每一个人”的终极发展目标落实落细落地……
也正是因为善于思考,勤于追问,让他平淡的文字有了思想的重量。
当然,我也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这本书。
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什么?
一本书,从无到有,期间经历了什么?
常年的阅读习惯,让我在每每翻开一本书时,脑海里会习惯性跳出这样的疑问。
而这部书稿,让我看到的是一位追梦者从心出发三年筚路蓝缕一路付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透过这块闪着亮光的晶体,我看见了志欣校长三年间一步步走过的行与思,悟与得,也看见了一种力量。
这是理想的力量。哪怕是看到前方一丁点微茫的希望,即使难免要带着镣铐舞蹈,他还是选择了坚定地走下去。于是,走着走着,光明越来越近了。一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气息正在重新定义着校园文化之美。
这是思想的力量。世界格局变幻莫测,教育未来风起云涌,但他始终笃定地坚守着“人在中央”。他敬畏在教育中遇到的每一个生命,以平等,以谦逊,以温润,敲动着老师们心中那颗积极向上的琴键,唤醒着学生那些本应是朝气蓬勃的生命样态。
这是行走的力量。面对起步时环境、生源、师资的种种劣势,他没有一句怨言,而是化问题为契机,以困难为垫脚石,以一种更为主动拥抱的姿态迎接新时代新课程教育更深层面的挑战。“全学习”的力量,正在催生出独属于密云师生一张新的精神名片。
面对疫情,他期盼,可以用“全学习”的春风,吹开教育的一树梨花。我亦相信,在非常时期梳理而成的这本书,一定会与浩荡的春风,与蓬勃的生命,与整个春天的明媚一起,带来新的气息。(淄博 张桂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