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创,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1966/4ba05a79e1b49e50.jpg)
前几日有小贩卖大黄米,看着很新,于是买了两斤,顺路又买了马莲粽叶蜜枣。温水泡发黄米,开水煮软粽叶马莲,一切就绪,便开始操作。
现在人都控糖,吃得少,两片叶子包一个正好,也就是三小勺米,枣也不用整的,去核切两瓣,好包又省米。
一个多小时包完,闷煮两小时,满屋都是粽叶香,邻居也闻到了,在楼道里议论:谁家这么早就包粽子了?真香!
包粽子是邻居刘阿姨教的。
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跟着妈妈一块儿学,刘阿姨是左撇子,正好我也是,最后我学会了,妈妈还在左右比划。
不晓得什么原因,我们家长辈几乎没人会包粽子,包括能干的姥姥和姨姨舅妈们,她们连醋和酱油都会酿,却不会包粽子。
不包粽子怎么过端午?蒸凉糕。
凉糕长得有点像切糕,只是做的时候上下要加一层粽叶,然后一层米、一层红枣重复码放,上锅蒸熟后放案子上压实放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1966/71193bde4f5e0af5.jpg)
凉糕的味道与粽子一样,只是吃起来不如粽子方便,也不如粽子好保存。
自从学会包粽子,每年端午都要回家团聚,全家老小一起包,人人都有自己的手法,边包边切磋,翻出更多新花样:三角四角的,圆的方的柱状的,叶子也不止限于粽叶,还用过竹叶和荷叶。
馅料更是五花八门:各种果脯,各种豆类,枣子也品种繁多,奇怪的是,尝过新鲜后,还是传统的糯米红枣最适口。
有人分析,两种食材一寒一温,搭配着恰好不伤脾胃,加了其他就破坏了平衡,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1966/efe138825fc90e5c.jpg)
南方读书的外甥女寄回肉粽子请大家品尝,反复叮咛要蒸一下。果然热气上来后香气也出来了,可是吃进嘴里那一刻,不知如何形容,像第一次吃榴莲,满心期待张开了嘴,碰到舌头时却有些不知所措。
后来外甥女亲手做了一次,才真正品到肉粽的鲜美,原来这东西是有赏味期的,最好煮出来几小时内吃掉,凉了再热,味道就差了很多。肉类都有这样的特点,现做的最好。
但是甜粽子就不一样,很耐储存,味道也持久。从前没有冰箱,粽子煮好就放冷水里泡着,越泡越瓷实。小时用的是压井抽上来的水,冰凉彻骨,每天换一次,能保鲜好久。
老人们脾胃弱,不喜欢吃冷粽子,每吃必蒸,每蒸都像新做的,粽香四溢,勾人馋虫。
吃饺子蘸醋,吃粽子也有蘸料,我喜欢糖蜜玫瑰酱和桂花酱,吃起来香香糯糯,欲罢不能。小时侯撒的是白糖和红糖,一样好吃,对孩子来说,甜就是至味。
如今营养过剩,粽子这种高糖食物,已经不那么受宠,从前端午节五斤十斤地包,现在只做一两斤应一下景。很多控糖健身的则早早打招呼:不要包了,不敢吃……
像其他节日美食一样,粽子已不再是一种稀罕物,想吃随时都能买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01966/68d8a2410a86ea43.jpg)
但老人们还是会包,包完煮好继续分送亲友,不管你控不控糖,一家一大袋子。
人生辛苦岁月长,能甜一口是一口。没这些花花样样哄着,日子还有啥盼头?
有句烂俗台词说的好:人活着,还不是为了一张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