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米① (宋)苏轼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②,谁复识此意。
[注释] ①绍圣四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本诗便作于此时。
②耒耜:古代用来耕种的农具。
昨日的高三区统考,选了苏东坡的一首诗,非常耐人寻味。
没想到的是,我的解读和答案大相径庭。虽然我不是出题人,没有办法左右这个答案,但是答案也无法说服我。
题目是这样的:
清人纪昀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托意深微”。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简言之,就是拐着弯问学生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题目本身没有设难度,但是对于情感的解读,却出现了多样化。
这首诗是从买米引发的感慨。苏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位62岁的老人,离他的生命终点已经很近了,但是却被贬在遥远的海南。
在这荒无人烟的海南,苏东坡去买米买菜做饭,发现什么东西都要从集市上买。他就觉得这些东西不是自己亲自耕种获取的,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呢,就请示上级领导,希望能够批给他一块地。
因为能够自食其力了,自给自足了,苏东坡微微一笑,“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这一句统摄了前面8句诗,从字面意思上是说,“觉今世而昨非,往事如梦。自食其力,内心不再愧疚。”
好,就在此处的理解出现了争议。拟题人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1)诗人在亲自劳作中体验到农人的耕种之苦,为此感慨不已。
(2)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而难以施展才华,对此感到惆怅。
(3)诗人在耕作时联想到世上仍有不少素餐者,感叹世风不古。
(4)诗人独自在耕作中寻求精神寄托,遗憾没有知音理解自己。
答案的第2点和第3点,我都不是特别认同。
先说第2点,诗人沦落天涯,耕作于田,难于施展才华,感到很惆怅?
苏东坡是62岁的老人了啊,世事的得失在他心中已经没有那么重的位置,沦落天涯是真的,但是耕田难以施展才华,并不会让他感觉到惆怅。因为作者反省到“昨非”,也就是说昔日在官场当中的蝇营狗苟,在他心中是被否定了的,而今天能够回归田园亲自耕种,是他比较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在这种生活方式里,身心是愉悦的,内心是坦然的。
至于怀才不遇也不是他现在感慨的了,他在30岁感慨怀才不遇,40岁感慨不得志,但是到了五十六十的时候,他的感慨更多是人生如梦啊。从当初在京城名冠京华,再到四十岁时遭遇乌台诗案,从鬼门关走出来被贬黄州,再到今天60岁来到了鸟不拉屎的海南荒蛮之地,想起来就是世事一场大梦的感觉。怎么可能还产生怀才不遇之感呢?并且还是因为劳作而产生的?
至于世风不古,世上还有很多尸位素餐的人,这也不是苏东坡这个时候考虑的范畴,他想的就是自己的人生。
再来看后面4句: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春秧这两句是有两种解读方式,第一种:
春天插下的秧苗不知何时才能开花,可是夏天的稗草早就抢先结穗了,这是定格在一个瞬间,因为看到了害草的存在,想到了农民要来除草,表现农人耕种之苦。
第二种:
春天插下的秧苗才开花几时,夏天的稗草就已经突然结穗了。这是一种宏观的视角,就是诗人在田野间劳作,看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有一种惊觉时光流逝之感。在时光的流逝中,诗人有一种人到暮年的苍凉,老大无成,沦落天涯。就是陶渊明说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当然第1种解读是官方的答案,就是把诗歌定位为悯农的角度。
第2种解读是春风的看法,是站在苏东坡的人生历程中来看,和前面一句人生如梦相呼应。
在我看来,统摄全诗的是这一句:知非笑昨梦。
其实,诗无达诂。每个人的阐释中都涵盖着这个人本身对世界的看法,凭什么我的就一定是对的呢?读出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都只是对自己人生的启发,这就足矣!
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拿这道题来考学生,是不是也应该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解读呢?比如说,学生提到苏东坡在这里回归田园很愉悦,这是不能给分的。但是我觉得这种愉悦感还是有的,虽然诗人抱着他自己的农作耕具在慨叹,但是就能否定在田园耕作的价值和意义了吗?就一定是在写农民劳作的辛苦吗?苏东坡的暮年一直在学陶渊明,他在陶渊明的身上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所以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至于答案中提到的没人理解自己,我也不是很赞同。谁复识此意?虽然表达的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是超越了时空的,就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样,因为苏东坡站在高处,他并不是寻求谁来理解自己,换言之,到了他这种境界,理解不理解他都无关紧要了,他只是想慨叹一下自己心中的万千想法,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