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至葛公镇:古道上的故事

东至葛公镇:古道上的故事

作者: 张若木 | 来源:发表于2018-11-03 15:53 被阅读0次

    收拾上路的行头,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精挑细选,达到最简约,最后连一个小肩包都装不满,这是件技术活,好比渐渐老去的人生,常会丢弃些多余的东西,身心变得空落落的,正所谓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到最后一次上路,怕是连块遮羞布都没了。

    生活过得越来越简单,程序稍微有点繁琐我就会选择放弃,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或者干脆说懒吧,但不代表我是个邋里邋遢的人,事实上我是很讲究秩序的,身边的物件虽然不多,都分门别类摆放好。衣物也是一样,备用的一般不会超过三件,所有杂物集中起来大概就是两大塑料箱(不包括衣物和床上用品),我看不得身边一切多余的东西,多了一件就视如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我觉得自己有强迫症。

    这次是第一次去东至县,想在葛公镇做一次深度探访。行至石台县怪潭景区时,在秋浦河边小憩了一会儿,你看那山、那水,一切的抒情的语言在它面前都苍白无力,索性半睡半醒着,享受眼前的一切。

    石台秋浦河

    石台,一个看似 “比较大” 的城市。事实也是如此,这几年一直在小地方走,没去过大城市,一个县对我来说,就算是比较大的城市了。但你得承认,美丽的小山城,整齐干净,景色不错。

    石台县城

    这是东至县葛公镇。葛公这个名字据说是1993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传说是葛洪在此地炼丹而得名。

    遇到这类跟历史人物套近乎的由头一般都很怀疑,我知道佛山南海区有个丹灶镇,也是跟葛洪扯不清关系,也说葛洪曾在那儿炼丹。

    东至葛公镇

    东至虽然也算是皖南,但除了坐火车经过,一直没有近距离看过,坐火车透过窗子可以看到东至也是绵延不绝的大山。

    葛公镇往东方向有条村道,往里延伸大概十几公里,沿途散落着十几个自然村,这个好像是双蓬村。

    东至双蓬村

    这个村的附近有条宽度大约1.5米,断断续续、残缺不全的古道。现已被列为池州市保护文物。

    这条古道其实就是由石台仙寓镇那边延伸过来的,石台那边由于人烟稀少,保存的比较完整,东至这边由于修筑公路,古道基本不复存在。图中这段大概两三公里的样子,沿途还有两个破败的石亭,没上去看。

    这位是双蓬村村民,我向他打探一些有关这附近现存的古迹,他很详细地跟我讲解。

    一开始,他不在家,到地里干活去了,我问他妻子,但一问三不知,以至于我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儿,但其实没有,等她老公一说出来,她才显现出一股如梦初醒的样子。

    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就是出门在外一般不找女性问路之类的,他们那种面对提问所表现出来的一脸懵圈,足以让你开始怀疑人生,不骗你。

    双蓬村村民

    行至排蓬村村口,有六块并排于路边的捐输石碑,其中五块立于清道光12年(1832年),一块立于清光绪10年(1884年)。碑刻记载的是修筑古道捐输行号和乐输人等内容,如:汉口镇绸缎布院等。

    古道上的石碑群

    碑文都是银两数,这些银子该有多沉啊,过去钱是很具体的实物,当然也有银票,不像现在有支付宝,钱成了虚幻的数字。估摸下面这个捐赠400两的至少相当于现在资产在千万级以上的富翁。

    沿途就是这样的路,很窄,两部小车恐怕难以交汇。

    一路上老房子不少,可以感受到这儿厚重的历史。

    双蓬村再往里去的路上,有一座很明显的古石亭的残迹,显然是筑路时给破坏了,水泥路据说是2008年修的。

    路的两边是两堵已经破败的石墙,其中一面的正中镶入一块石板。

    上面刻有铭文,字迹已经很模糊了,但隐约可见“天启三年”几字,也即明朝天启三年,迄今394年,时间不算短。

    这村子叫什么名?有村民跟我讲过,但吾已老矣,忘了,反正是沿着小路进到山里面的最后一个村,在百度地图上查了一下叫“梀树柯”,不知道是不是。

    路上还遇到几座类似的古石拱桥。边上那观音庙还是土地庙啥的,也挺好玩。

    村子正在修葺祠堂,问过村民,说是叫“李氏宗祠”,所需资金全部都是村民自己筹集。从祠堂里面所保留的栋梁、柱子等一些建筑材料看,能估摸出它曾经的壮观来。

    一个村民见我好像有兴趣,就介绍我去看暂存在一户人家的木匾。

    木匾上书“名齐二俊”四字,问什么意思?回答:不知道。但他们大概知道是清朝时东至县令为了表彰他们村的某个人,抑或某几个人捐资修路的义举颁发的匾额。他们说:过去我们村也有许多石碑,但都用去修路了。

    可能是发音的问题,听不懂的时候,他会蹲下用石子比划。知道外面的人对他们的东西感兴趣,他们总是高兴的,乐意和你一道抚今追昔,分享他们祖上曾有过的荣光。

    事实上,葛公镇的古道由于修路被毁坏,目前只剩下两段:一段从愚公水库末端到至双蓬村,另一段从梀树柯至鸡头岭。

    下图就是最后一段,你看,多么有味道!而且,我觉得那种味道是久远的历史沉淀出来的,就像一个美人胚子,即便素面朝天,也难掩她的天生丽质。

    我是很痴迷古道的,特别是古道在老村落中蜿蜒穿梭的时候更是如此,希疏的几户人家,鸡犬之声相闻,西风古道,老树昏鸦,苍凉的古意中又显现出一丝脉脉的人间温情来,就这一点来说,皖南相对其他地方过更显著一点,但仅限于大山深处。

    皖南一些地方,很多古时的残迹都没有了,只好做些不伦不类的所谓“重塑”,历史仅留存于书本上或口口相传,几乎没有任何可供观瞻的原始遗迹来佐证。

    下图是这一带的截图,蓝色虚线是现存的古道残迹。

    傍晚回到葛公镇,在一小店住下,当然,入睡前到镇子边的路上闲逛一下是必须的。路上很静,路灯很暗,乡村的夜色那么美好,清风徐徐,除了不时有人驾驶电动车晃过,依稀听到远处田野里传来的几声蛙鸣,我喜欢这感觉。

    早,出葛公镇沿231省道行至洪方乡,往东也有一条去往仙寓山纵深的乡道,这边也有个隶属东至县的仙寓山景区,当然主景区在石台境内的柯田乡(现叫仙寓镇)。这有点类似牯牛降景区,在石台和祁门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

    我这次从这儿走,主要是想看看东至洪方乡和石台交界的 “上民庵”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也许就是一堆废墟吧?

    皖南有许多这样的地方,地图上标注了地名,但其实只是废墟或几户人家,他们曾有过的辉煌都成为了过去时,但名称保留了下来。上民庵再往东就是石台县的考坑村,这中间没有机动车道。但最后我没能走过去看看这个“上民庵”,因为进山的路已经被景区封死了。

    上传一张我前年拍的石台县考坑村的照片,考坑村是秋浦河往西的最后一个村子,也是秋浦河的源头村。我当时想搞清楚这里有没有能去往洪方的机动车路。

    这差不多就是最后一段路了,是运木头的机耕路,机动车无法通行到洪方。

    没办法便折返洪方乡,继续沿231省道南行,经过红旗岭,最高处海拔800米左右,也很壮观。这是一处塌方的路段,紧挨着悬崖,有点险。

    但王安石有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归家的路。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至葛公镇:古道上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pk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