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概要4
普眼菩萨章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宴坐:打坐
奢摩他:观呼吸培养定力
四大和合:地,水,火,风。称作四大。
第四章是介绍如幻的具体。先从身体开始。,至于后面各种脓血,大小便利等等都在观修身体四大的内容
玛欣德尊者著作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我们不断的观修体内的四大,以及四大的十二行相。就会由于觉知的细微,明白身体是由四大的整合。终究由于时间流逝,身体也将腐朽地荡然无存。现在我们的身体从长远来看是短暂存在。
和合为相:四大就像面粉加水一样均匀地调和在一起形成了肉身。
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四大在不断地调和,最终形成我们身体的每个器官,这是于中积聚。我们有身体,有器官之后,就可以和外界接触了,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加上意,就是六个。鼻子可以闻,舌头可以可以品尝。缘就是路径,沿着的意思。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就是外面的世界被我们的心认识到,然后顺着眼睛形成我们的意识,这是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我们从四大的调和而来,四大未调和之前,我们并没有一个器官和外界的通道称作缘。这也就是空性。它得出一个心是虚妄的结论。
空的申正
但客观分析,释迦牟尼在原始佛教并不讨论我存在之前,我是什么情况。因为我在故我思,也就是说,我存在,缘才成立,心才成立,并不存在我没有存在之前的一个认知,也就是虚妄心。释迦牟尼并不承认这个概念。这里可能用的理论是龙树的缘起性空,和释迦牟尼的十二因缘可能不存在关系。
什么是空性呢?我们知道,我,在未成立之前,是不可能存在附属于我的东西先于我而独立存在。这是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
那么空性是如何完成这个理论呢?它是通过否认矛盾,片面地,一味地将物质原本的正行发展拿来逆行推导,并从逆行推导的基础去看待正行发展的物质现在时,而得出物质现在时的心是虚妄心的结论。但这是分裂的,极端的。我还未出现,那么原本的我在哪里呢?原本的我不存在,那么心如何存在呢?我们为什么要以片面推导的结论去定义自我呢?这三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父母未生我是谁?父母未生,作为父母孩子的我就不存在,就说明,我上一期生命的生命未结束,死心未生起,结生心未结生这一期生命未开始。
空性是荒谬的,片面的,分裂的观点!
记住,四大一旦分离,我就不存在了,说明我的缘不存在了。我的缘不存在,我就不存在了。什么是缘呢?途径,什么的途径呢?
原始佛教《阿毗达摩》讲的很清楚,业生色法和结生心是同时存在的,心存在,物质一并存在。
缘是物质的途径。
在这里讲一下因缘法,上一期生命一死去,刹那刹那间,生命的心流回收,身体的功能失去,在死心生起那一刹那,令生业稳定了,并刹那刹那的时间,生起善恶因的结生,也就是结生心,马上开始下一段生命,前因和后因是连续的,就像世界的运行,血液的流淌,不曾中断。并不存在中阴身,后因未至实际上是突出灵魂。
在结生的那一刹那发生了什么呢?结生心一生起来,令生业同样产生了色法,分别是,眼十法聚,耳十法聚,鼻十法聚,舌十法聚,身十法聚。心所依处十法聚,命根九法聚。再从有分心出发,一个个十法聚产生一个个内脏,一个个器官。这样因缘是同时生起的。善恶因的结生就是业生色法的所缘出现,之后投入生命期的发展中。这是很快的。
我的出现就意味着因缘已经和合。因缘没有和合,就压根不存在四大可以聚合的物质基础,就没有我。而因缘和合,生命开始真实运转了,作为觉悟者,他不会多此一举,通过片面的推导,得出一个突兀的唯心理论,心是假的。这是没有意义的。我是随着因缘一起生的。没有因缘,我不会出现。因缘和合,我就出现。不存在分裂,片面。
,因缘法中,生命和因缘是并行不悖的。
那么,如何空性,是如何产生的呢?把缘起简单地看做一种唯心的,单纯的精神现象。而物质的来临需要等待时间。他否认了释迦牟尼对于缘生法的定义,缘生就是因缘生,因缘生就是名色法生。
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最终违背了因缘法。
我们如何看待空性呢?首先,这是一种不辩证的,单调的哲学理论。它只能纯粹地成为一种世界观,而非真理。
这种一味把物质撵为微尘来看待事物的所谓虚空法界,是和先秦名学十分对味的。所以,达摩的一个问题,父母未生我是谁?是禅宗的重要话头,他们承认存在一个非物质的形而上的“我”并且一直希望在粉末中寻找,用名家的观点来看,类似于追寻名的生起,讨论经验之外的世界。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在这样一个空性中产生。红楼梦中有一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它的理论原理是,物质是被依靠所以产生,所以脱离依靠的世界本质犹如未产生一样,是空的。
空性的概念大致成型,他们通过这种单一的极端逼近物质起源来制造一种非我之我,单纯名学概念的我,把这个非我之我称作佛性,因为他对于物质的构成以及分解通过追寻非我之我,或则说无我之我,真我的时候已经在理论推导中把世界的物质都碾压了一遍,包括天地万物都没有了,通过这样对物质否定,达到对物质无有依赖破除烦恼的作用。
从而以这个真我的视角看待世界否定一切,使一切回归名实分歧的最初,也就是虚空法界,这种情况只有在太空可以实现。
缘起性空和十二因缘的对比
因为释迦牟尼提出破除烦恼的方式是禅定观察,通过观察四大,从而破除对物质的染着,也就是烦恼。从而提出无我,无常,苦。这是只从物质层面去提出的。无我是我的存在是由于物质属性,除此之外没有我。我的思想等等都随着心的灭去,心的生起在而在下一期生命承载,快速的周而复始,并不存在一个称作我的主体,而是称作心流的类主体。所以说,释迦牟尼偏向唯物,唯独,业,没有被广泛证实。只有到达初果圣人的定力还会发现它。所以又算作不可知。
诚言,在业未被科学证实是宇宙定律之一,因缘法无法被定义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因为心流的去向,生命的大致去由我们的行为造作的,并不是人为思想变更。
龙树希冀直接通过否定物质去破除对物质的烦恼,并承认有我,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空,我的本质是无实之我,也就是无我。枉顾了实践的释迦精神,扭曲了无我的概念,导致背道而驰。由于这种形而上的论断,使得南北传佛教大相径庭。
缘起性空是因缘法进行概念转化后形成的另一类理论。
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六尘:指的是除身体之外的外界。意门,也就是心对外界的所缘通过眼耳鼻舌身的器官在心中形成的对外界认识称作六识,被心所缘的外界称作六尘。它依旧是指外界的具体事物。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空性的最终类似无中生有,所谓的真空妙有,并不符合科学和真理。我们知道,世界由名法和色法构成。名法依靠色法产生。外界事物是由地火风水四大构成。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生成的,而身体在发育后,呈现在这个世界的物质形态也是由四大构成的。那么空性就单从身体的物质形态讨论,认为身体是四大,外界也是四大,身体和六尘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由于身心是由四大组合而成。所以说,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无有缘心可见:通过四大分离,各自扑散,最终得出无我之我,所以说无有缘心。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幻身,幻心,幻尘:由于空性,所以我们的物质形态被定义为四大假合,称作幻身。所以没有了身体,也就没有对于外界的看法,称作幻尘。没有对外界的看法也就内心意识。所以幻心。最后连无我之我都消失了,他认为这样子就可以脱离轮回,达到真正的涅槃。所以幻灭亦灭。这是一种形而上。
幻灭:指轮回之我。原本是幻,把他灭了,轮回就结束了,就本来清净了,把轮回是四大假合的我,造成的。只要把我消除,轮回也随之消灭了。轮回之幻,消灭就是幻灭。
非幻不灭:真我,比无我之我更形而上的我,空性认为这是真实的,我的状态,也就是自性天真佛,禅宗认为这是非幻的。到了这种诸幻不生,非幻不灭的地步就是涅槃,就是清净觉地,本来清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叫做如如不动。就像擦桌子一样,把世界擦地和星辰大海一样。所以叫垢净明显。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垢相:指六尘带来的烦恼。
十方清净:用来描述不受烦恼的状态。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现在,我们跟着文章的思路,把我们刚得到的非幻,也就是空性认为的脱离轮回的涅槃入手。从非幻的角度看待天地,没有身体,不受物质影响不受烦恼,十方清净。就好像真正的我如同身体里面会发光的摩尼宝珠一样,用智慧之光,照破世界四大假合的事物的本质从而不受烦恼。为什么是身体里的宝珠呢?因为我从宝珠的角度看,不仅可以看到外面的四大,也可以看到身体也是四大,除去对身体而产生的烦恼。
所以说,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而不知道内心有这个非幻的本性,不知道用非幻的智慧去看待世界。看到的桌椅板凳,还是桌椅板凳。并没有差别,认为印在摩尼宝珠里的就是桌椅板凳,而非四大。
所以说
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也就是禅宗的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缘起性空,通过这种建立这种认知,通过把涅槃定义为由实向名的形而上,把建立这种空性认知并实行到外界的认知。称作佛性,慧光,也就禅宗的见性成佛。禅宗的戒定慧和释迦牟尼的戒定慧是由于这种涅槃本体的区别而不同。
空性实质上是把释迦牟尼表明,超出经验,不可讨论的涅槃通过名学进行描述,用以回答,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把未建立这种认知之前称作幻,把建立这种认知之后称作真,实,觉,佛性。
通过物质的碾压获得一种我身非我,我见非见的一种愉悦感,同时存在真我(非灭)和假我(烦恼),用戒定慧去消除假我的回归真我的叫做修行。一种空泛又束缚的生命体验。这是北传的禅。如果有人觉得这的人生是畸形的,被洗脑的,限定的三观导致,也是常事。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圆觉净性:破除对物质的无法认知后,用观察四大的方法去认知世界称作净性。
现于身心:把观察四大的认知放在心里去认知世界就是现于身心。
随类各应:眼看到的,鼻子闻到的,六根所感受到的,否用四大的观点去观察。称作随类各应。
愚蠢的人,说认识净圆觉的主体,还是一个人,还是有身体,思想的。这是一样,由于,他并不知道用净圆觉,用观修四大的观点看待世界是由自己的非灭,本性,圆觉,佛性去看待而不是由五蕴去看待的。所以他没有破除身相,所以,不能远于幻化,不能解脱。
垢尽对除:垢是空性上的垢,也就是佛性,非幻。对除是两个,我们身体的空性,世界的空性。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幻灭影像:把幻灭过程中世界称作如同倒影石头,水里的影像。
无方清净:由于空性对除,到后面什么都没有,连世界,花草树木的名称都没有。空洞洞的。自然也就没有方向了。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切唯心造要来了。
佛性,先是通过物质碾压,否定世界,改变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获得一种空性的观点。把握空性的观点,以此认知世界就是非灭,圆觉,本性。得到一个黑洞洞,一切虚无的认知空间。只有一个佛性在其中发亮。
那么,这样不是和现实生活割裂了?世界在我眼前明明白白,一清二楚,所以你是如何看见世界的?用觉性去看,一点点用观察四大的方式,智慧的心去看待世界,一点点,黑洞洞的世界由于自己每一次对事物的空性认知而明亮,最终看见一个不一样的,空性的世界。看见的世界一样就是观点变成空性的观点。
这是,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空性,是以观修四大为基础,后面出现一个真我。南北传在此同而不同。中国佛教的禅风和南传佛教的禅风也由于理论体系,论证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六尘通过六根变成六识。因为佛性觉发所以根清净,根清净就意味着我们用清净的观点看待外界,那么返回到我们心中的六尘认知也是清净的。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六尘清净的原因是,我们对于四大的认知没有疑惑,所以四大也清净了。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我们说世界都是四大构成呢,四大清净了,那么,我们所感知的也是清净的。六根六尘即十二处,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二十五有是三界所有生命轮回的概述。这样一步步推导就都清净了。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为人处事,以观察四大的知见推己及人。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这里的不动,就是觉性常起的意思。
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不求,不敬,不爱,不轻,不重,不厌是表示已经运用自如的意思。
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用四大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如同智慧的光芒从眼睛观察世界的实质。
无憎爱:平等
光体:慧光和身体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无修亦无成就:在空性的推导中,有一个无我之我的形而上,非灭。空性认为,人的轮回是由于从非灭落入轮回又回到非灭。所以叫做无修。
圆觉普照:空洞洞的世界被自己的四大清净一步步明然起来。所以圆觉普照。
无二:虚空法界,只有觉性,并无其他。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我们虽然轮回,但是觉性常在,非灭的觉性一直都在。就如同未离开佛性的轮回,还在轮回的佛性。所以说不即(靠岸)涅槃,不曾泯灭觉性脱离涅槃。
不曾受到轮回的束缚,不曾脱下轮回的束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不即不离只在自己观修四大的时候才获得清净。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