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要求:对生活中一件小事或者说的话,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并做简单记录,不低于十个案例:
1. 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至少从三个不同角度回答
2. 我如何达成目的?
3. 还有其他替代方案吗?
案例一:哥哥因为饭后积极洗碗,奖励一个果冻,妹妹没有完成自己捡饭粒擦桌子的职责,没有奖励,后因哥哥帮妹妹做了,哥哥得到了属于妹妹的那份奖励。妹妹气哭了。
目的:1 并不是每次完成日常的洗碗都能得到奖励,只是有时候适当鼓励一下。2. 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奖惩分明,付出会有回报的,偷懒也会付出代价。3. 言必信,行必果。妈妈不会因为你哭而放弃原则,破坏规矩。
达成目的:要求明晰,执行果决,不贴标签,不评论孩子,只是让他们看到不同的结果。
替代方案: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和孩子探讨一下为什么不愿去履行自己的职责,需要得到妈妈怎样的帮助,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换位思考,孩子会怎样扮演妈妈的角色?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怎样做?
替代方案反馈:晚上躺在床上,和孩子聊关于果冻的事,孩子说她当时在涂色,想完成了涂色再去收拾桌子(回想当时并没有看见她在涂色,我选择信任孩子),于是我告诉她,妈妈并不知道她的想法,如果当时她主动和妈妈沟通,妈妈愿意等待她,她很有机会可以吃到那粒果冻。她告诉我哥哥吃了她的果冻,她很生气也很伤心,就哭了。如果她是妈妈,也会和我一样做,所以我们达成共识,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沟通很重要,要及时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案例二:孩子们在草地上用碎石子拼图案,旁边一个妈妈用很严厉的口吻命令孩子把碎石子放回到石子路上,孩子很不乐意,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那是它们该待的地方。然后又说我家孩子们都在这样玩,妈妈回答那是别人。起初妈妈训斥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原因,听到后面,感觉到有点不舒服,刚有她把我们当成了素质低下的想法,大脑马上打断了自己,那是我自己编纂的故事,马上没了情绪。片刻又感激起来,妈妈能意识到不把碎石子放到草地上是正确的,我怎么没想到呢?但是她对待孩子的方法却并不明智。于是,我继续陪着孩子们拼石子,然后告诉他们,走的时候要记得把碎石子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孩子们没有排斥,果然走的时候开始收拾,我也帮着一起捡石子,起初我只打算把孩子们拿来的碎石子放回到路上,孩子们却十分热心地收拾整片草地的石子,我也俯身帮忙一起做,后来也有个小女孩加入了我们,整件事让我特别有满足感:接纳允许,以身作则,才是妈妈该有的样子。
目的: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 在事情中锻炼自己处理情绪的能力,很欣喜觉知力的提升,还能从中吸取到有益自己的东西。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当那个妈妈说那是别人的时候,我看到了大众教育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影子,我们成长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我依旧希望孩子能做个有温度有热情的人。
达成目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亲子关系中做比说重要,接纳允许比讲道理重要。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重要的是我怎么看待自己。有对比才有差距,不知不觉中,我已然成长了自己。
替代方案:对于这件事,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就是最佳方案。
案例三:睡觉前,看到群里的抢答很热闹,平时我们都是周末补答的,而这一课孩子们比较熟悉,于是想着回答一下了事。正当我看题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催促我:妈妈,你快点啊......快点问问题呀!当下我意识到题目有点难,孩子们可能会花费多一些时间,耽误睡觉不值当。我在权衡,孩子在催促,一下子来了怨气:催什么催?没看见妈妈在想问题吗?孩子瞬间生气地转过身去,抗议我的态度。
目的:1. 本能地选择保护自己,启动了防御模式,抵触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不认可,不接纳。2. 忍受不了委屈,想要赶紧澄清,快速获得认可。3. 传递语言信息:妈妈在干什么?
达成目的:明显地我的反应中带有情绪,孩子先感受到情绪,再接收到语言信息。情绪是引发他情绪的原因,情绪中,语言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大削弱,对抗产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要达成目的,只能去除情绪,仅仅传递语言信息。
替代方案: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产生,立马按下暂停键,内在调整一下情绪,然后平和地告诉孩子:妈妈在看题,稍微等待一下,好吗?一切都会风平浪静。
案例四:上周过节,送给孩子们一套由小积木拼接成的八个交通工具组成的救援队。我告诫孩子们,一定要拼完一个再打开另一个,因为小零件太多,混到一起就分辨不出是哪个模型的了。陆陆续续拼完了四五个,孩子们都很顺,今天中午俩娃在哪里折腾了几个小时没挪地儿,我做完午饭,喊他们吃饭,才发现,地上一堆小积木零件,原本想着孩子们遇到难度大的了,想协助他们尽快完成了吃饭,谁知孩子们把之前拼好的和新的混在了一起,想拼出个超级大个,我的火一下子就噌噌噌地蹿了上来,这哪里还能还原?我吼了孩子们,生气地扬言要把它们都扔进垃圾桶,头也不回地自个儿去吃饭。
目的:1. 气恼孩子们不听我的告诫,闯了祸,要给点厉害让他们长记性。2. 痛心新玩具还没怎么玩就被他们玩废了,心有不甘和抱怨。3. 迫不及待地实施惩戒,嘴上没说,行为上想让他们饿饿肚子,为后果买单。
达成目的:火是瞬间被点燃的,通过语言上的斥责和恐吓,行为上的粗暴和冷漠,情绪上的激动和压迫,来达成以上三个目的。
在说替代方案之前,先说一下后续的事情。我生着闷气,独自吃着午餐,不理会孩子们。孩子们经过不放弃的折腾,拿着一辆恢复原貌的救护卡车,兴奋地跑来我面前,高兴地展示给我看:妈妈,我拼好了一个,和之前的一模一样。我瞅了一眼,不是忽悠人。内心的愤怒慢慢松动了。过了一会儿,又是一辆直升机,一辆赛车......不知道是放弃了拼个巨无霸的想法,还是被我激励了,后面的进度很快,上桌吃饭时,我瞥见小零件所剩无几,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我内心出来一个声音,发脾气肯定是我不对,再来一次的话,我应该怎样和孩子们交流呢?
替代方案:先臣服于现实,虽然告诫过孩子们,可现状摆在眼前,小零件已然混在了一起,孩子们为了拼个巨无霸,已经非常投入地坐在那里尝试了很多次。找到可以肯定孩子的地方,当面表扬孩子们。诸如妈妈觉得你们很有想法,想要完成个八合一的作品出来;好几个小时坐在那里投入地做一件事,不论做没做成,你的毅力和不放弃的品格已经远胜于事情本身;我感受到你们在开动脑筋,实践自己的想法,这种品质很可贵,只有敢想敢做,才有可能创造。爱迪生就是这样失败了成千上万次,才发明了电灯。同时,妈妈也希望你们做个灵活的人,如果真的没办法八合一,至少我们还有能力退回到八个小玩具。如果能够事前觉,一场暴风雨很容易就会被一场暖心的亲子对话化解掉了。
案例五:今天,我特别倔强地拒绝了妹妹上学,让她呆在家里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妈妈跟你说话的时候,你总是不理会?导火索很简单,我在厨房问站在客厅的妹妹有没有洗完脸,准备吃早餐了。可是她像是屏蔽了我的话,摆弄着手里的毛巾,至始至终没有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后来,他们兄妹俩滔滔不绝地聊天,完全没有吃早餐的行动,眼看时间来不及了,我没忍住河东狮吼,也没忍住吃饭的时候不要教训孩子。我没收了妹妹的早餐,只送哥哥去了幼儿园。我心里很坚定,让她意识到这件事比上学更重要。
目的:1. 搞清楚孩子不理人背后的想法和原因。 2. 杀鸡儆猴,做给哥哥看,更做给妹妹看。3. 感受一下自己的怒火,我到底有多在乎这个行为,为什么我会起情绪?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达成目的:主要是发脾气,斥责孩子把问话当耳边风,威逼恐吓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事实上,她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得让她自己订立惩戒条款,再犯如何处置?(不用上学,也不能吃饭)效果必然是短暂的,看见孩子的恐惧,贪图一时的痛快。发火的当下想要彻底地和自己的愤怒呆在一起,感受愤怒袭来时,身体的变化。找到这个类似的感受发生在什么场景下?解读背后的信念。最后,我只能找到信念是:别人和自己讲话时,我应该给别人回应,否则就是自大,不礼貌,无家教......遗憾的是没有挖出更深更久远的印记,隐约感觉在和父母关系上有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出来。
替代方案:语重心长讲道理的方式用得较多,完全没有效果。为这事大动干戈是头一次。可以尝试模仿妹妹,当她和我说话的时候,也不去理会她,让她去感受情绪。她的做法是不停地喊你,摇你,直到你停下来听她说,如果继续不理,便会生气。等到她生气了,再加以引导,让她知道,她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是同样的感受。
案例六:昨晚和邻居宝妈遛娃回来的路上,起初,孩子们表示要骑踏板车,因为出来时并没有骑,回去同伴们都骑着走了,他们想要和别人一起的愿望落空了。邻居宝妈一手拎着她家孩子们的玩具,一手牵着我家娃,我牵着另一个,不多会儿,孩子表示要让邻居宝妈牵,另一个又不肯放手,我只得提议让他们换着牵,没走两步,我牵着的表示要换回来。自己的孩子不要自己牵,争着牵别人的妈妈,别人还一手不空,我大写的尴尬,眼看着孩子们就要闹起来了,我用了最不屑最好使的快招:谁乖,回家多分一份饼干。压制住了这场尴尬的争宠。
目的:1. 化解孩子们争宠。2. 化解我的尴尬。3. 不让邻居宝妈为难。
达成目的:通过压抑孩子,控制孩子,简单粗暴地无视他们的需求来快速达到目的。
替代方案:问感受,问需求,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自己解决。如:阿姨牵着你和妈妈牵着你,感受上有什么不同呢?能具体说说吗?你们渴望阿姨牵着,是不是渴望得到和小伙伴们一样的关注(他们被阿姨牵着时,得到的关注)?是不是渴望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你们看,阿姨手上拎着一大包玩具,都是刚才小伙伴们玩过的,阿姨需要拎回家,明天再带出来玩。你们想想办法让阿姨既可以牵着你们,同时这一包玩具也能自己回家?
案例七:游乐场里有个孩子独自在挖沙,旁边一堆玩具。儿子突然跟我说,想和他一起玩。我鼓励他,自己去告诉小朋友,并且教给他打招呼的话:“小朋友,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 孩子们就在离他两米左右的地方,徘徊了足足十分钟,最终也没有说出口。后来因为同伴们要回家了,我们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勇敢地和那个小朋友挥手告别,我看见他们已经尽力突破自己了,满怀喜悦地表扬了他们的勇敢。
目的: 1. 帮孩子积攒力量,突破自己。2. 看见孩子,理解并接纳孩子。3. 给出界限,妈妈不能凡事代劳,自己的事要自己做。
达成目的:孩子在告诉我,他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他的变化和勇气,放在以前,即便是别人主动来找他玩,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而忽视别人,把别人当空气。现在,他有了想要和别人交往的需求,并大胆向我表达,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凡事需要过程,包括他积攒内在力量,鼓足勇气尝试的过程,每一步都是必走之路,不用催促他,给予允许,静待花开。我庆幸,我有能力看见,有足够的耐心。
替代方案:大方向没有错,唯一需要调整的,就是不要由我的嘴说出他如何和人打交道的话,可以以问题的方式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我做他的陪练。
案例八:孩子们和小伙伴在玩用沙堆城堡的过程中,有个小伙伴总是搞破坏,几次下来,哥哥气哭了,妹妹则不停地尝试阻止他,还击他。晚上临睡前,我和妹妹聊起了这件事(哥哥已经睡着了)。
目的: 1. 帮孩子梳理感受和分析原因,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2. 同理孩子,让她知道妈妈是看见她的。3. 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
达成目的: 肯定孩子面对这种事的时候,产生的愤怒情绪,妈妈和她有一样的感受。问孩子小伙伴为什么会这么做时,她说她听见小伙伴说他不喜欢堆城堡。我告诉她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小伙伴不想被忽视,从他不断地把沙倒在她的鞋子上,裤子上就能看得出,他在求关注。之前他们都是一起追逐嬉戏,现在他们可以蹲在那里自己堆城堡,并不需要他,所以小朋友就用不断破坏他们堆的城堡来激怒他们,吸引他们。举例: 如果妈妈在打电话,专注在和别人说话上,不能及时回应孩子,孩子就会不停地喊妈妈,甚至是发怒,嘶吼来求关注。这是一样的道理。问孩子怎么办,孩子说邀请小伙伴一起来堆城堡,我称赞她主意不错,同时引导孩子,如果小伙伴实在不想一起玩,就大胆说出自己的需求,比如告诉他,我很想完成这个城堡,等我堆完了,我们一起玩别的。
孩子的处理过程中,实际上有很多反击的举动,比如也把沙子撒在对方的鞋子上,并不严重的肢体冲突制止对方。我告诉孩子,妈妈都是允许的,对于别人的挑衅,可以还击,但是不能故意伤害别人,比如把沙子弄到别人的眼睛。而像哥哥,只是气哭找妈妈,并不是好办法,对解决事情一点帮助都没有。
替代方案: 这件事其实妹妹的反应好过哥哥,我的重点应放在和哥哥的沟通上。引导孩子敢于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另外,在哥哥气哭的当下,我应该放弃口中的安慰,我说的话都会引起他的反弹。抱着他,摸摸他,允许他释放情绪,接纳他的感受,寻找时机帮他重建一个城堡。事后,再来引导他。
案例九: 妹妹一直在房间里磨蹭不去洗澡,催促了几次,她似乎没有听见,地上散放着她的手工,彩笔和一些个小玩具。我一下子火冒三丈,统统扔进了垃圾桶。妹妹瞬间爆哭,我指责她每次说的话都不听,无数次让她收拾,总是摆满地板,没处放脚。
目的:1. 孩子收拾自己的物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2. 急于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感到无力。3. 让孩子知道她不理会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达成目的:通过对孩子发火的方式,虽然表面上很快达到了目的,但实际上只是治标不治本,下次孩子依然不会收拾自己的物品,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拖拖拉拉。
替代方案:平等沟通永远是最佳选择。这个场景下,我应该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后,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什么事情让她现在脱不开身,想要继续花费时间?她还需要多少时间来处理她的事情?我对物品散落一地有什么感受?我对她迟迟不去洗澡有什么担忧?她想要怎样去处理我的感受和担忧?她有什么需要妈妈支持的地方?让她自己寻求解决办法,意识指导行动。
案例十:今天带孩子们户外踢球,妹妹为了抢球,不小心踢了哥哥的手,球被抢走了,哥哥恼羞成怒,不玩了,独自朝草场对面的休息台走去,妹妹起初尾随了几步,见哥哥没有回心转意的迹象,便眼巴巴地望着我,期待我来化解矛盾。我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妹妹一副不管不顾的架势,我警告她,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担,见效果不佳,我又恐吓她,哥哥独自一人跑那么远,万一别人抱走了,以后你就见不到哥哥了。妹妹转身朝哥哥走去,我一边佯装踢球,一边观察着对面的动静。到了休息台,妹妹并没有直接走向坐着的哥哥,而是在另一头磨蹭,估计她在做心理建设。好一会儿,她才在哥哥的周围徘徊,太远完全不知他们说了什么,哥哥几乎没什么互动。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我终于瞅见俩娃来了个拥抱(拥抱加对不起是他们日常的道歉方式),大功告成。
目的:1. 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2. 心累(鄙夷儿子为了鸡毛蒜皮的事生气),不想掺和。3. 想看看孩子是不是有担当,能不能搞定。
达成目的:迫使妹妹走向哥哥是事件的关键,妹妹起初有逃避行为,在逼迫下才不得不去面对。当然,如果她去了,迟迟没有行动,也是达不到目的的。给我的一点提示,就是要足够耐心,足够信任孩子。那二十分钟的等待真的有点漫长,要不是因为距离远,我都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中途打断他们。看到他们拥抱彼此时,第一个感受是感谢自己给了他们时间,空间和信任。
替代方案:在迫使妹妹去道歉时,用了恐吓的招数,对待她这个年龄勉强可以,效果必将越来越差。我能想到的方法就是把外界迫使她变成她的自主行为,意识到任何时候,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信念的植入需要身体力行的引导和反复加深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