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简书是在5年前,那时中文系大三在读,想练练自己的文笔,恰好朋友推荐简书这个平台,冲动之下便注册了,随即发布了第一篇文章。
年轻的时候,心思浮躁,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一步登天,跑一次步,就希望获得模特的身材,看一本书,就希望了解一个时代,写一篇文章,就希望成为爆款。第一篇文章发布后,反响不尽如人意,加之本身也并无长远的写文规划,渐渐地也就把简书遗忘了。
重回简书,是因为想沉淀自己,也是想寻找自我。
大学毕业后,一份工作做到现在,4年多不间断的高强度创意工作,让我成为一个漏水的池、漏气的球,时间越久,越干瘪。这份速食型的工作,要求我保持超高速运转的思维习惯,追热点,赶节点,满足甲方需求,合理的或不合理的,随时随地准备成为救火队员,时刻盯紧客户群,不能遗漏任何信息。
长期的工作思维深刻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没办法深度阅读了。我只能看看抖音B站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超过一个小时的电影综艺都是以倍速模式看完,无法阅读公众号长文,给自己定下的一年60本书的读书清单,也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翻完就完。
虽然也尝试开了个人公众号,但都是极短的碎片化输出,小短诗、小情绪、小事件,都是意识流的、不需深度思考的东西,像天空的流星,像盛夏的烟火,转瞬即逝,不曾留下什么,不曾影响什么。即便是这种不需要费什么精力和时间的输出,公众号的更新频率,依旧是以年为单位。
焦虑,我很焦虑,焦虑于自己思考深度的匮乏,以及知识更新的停滞。更重要的,这不是我曾热切盼望抵达的自己。我更像是一辆脱轨的火车,高速前进,向着错误的方向,怀抱着以第一名的姿态抵达终点的妄想,错把工作带来的升职、加薪,当成是人生意义上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直到一位高中同学骤然离世,让我开始反思,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里,我常年加班的工作、我沉迷抖音B站刷剧的那些时间,真的有意义吗?对得起这些逝去的光阴吗?
这时,我想起了简书。
战胜焦虑的最好武器,是行动。
我重返简书,开始写一些长文,开始把看过的书重新翻阅、理解,形成读书笔记,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观点。
我希望看待这个世界能有自己的视角,而不只是听从别人的视角;我希望自己能够去表达世界,而不是被这个世界表达;我希望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写友,共同欣赏共同进步。
也许多年后的某一天回头看去,写下的每一个字,终将铺就我的浩瀚宇宙、万里长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