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秦军的一个猜想,不一定对

关于秦军的一个猜想,不一定对

作者: 始安公士或 | 来源:发表于2021-04-19 20:43 被阅读0次

    一个猜想,不一定对。

    从出土秦甲及兵马俑甲的形制来看,秦军的战术思想比较注重机动性,下半身的防护不如魏武卒与韩卒那种重装步兵裹得那么严实。但是,短衣甲的设计可能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全军的披甲率。在象征秦朝禁卫军的兵马俑中,甲俑远多于袍俑。而从迁陵县武器库的记录来看,秦军地方部队的披甲率也有望达到七成左右。魏韩两国虽富,但也不可能全部都是重装武卒。起码魏国除了武士(武卒)外,军队大多数是由奋击、苍头、厮徒构成。

    秦国对六国的军事优势,也许不在于精心选练的秦锐士多么强悍,而在于大多数战力相对一般的普通士兵也保持着高于对手的披甲率。在冷兵器时代,有甲杀无甲的优势很明显。另,秦军普通士兵的军事素养总体优于六国的普通士兵,中下级军官的素质差距更大。这意味着,七雄之间的战争规模越大,参战的兵与民越多,越有利于秦国发挥优势。

    而在这背后,是秦国拥有更多稳定的自耕农家庭(七雄的主要兵源)。不像六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贵族依附人口挤压了自耕农民户的比例。秦国军功地主(尤其是中小军功地主),实际上更像个升级版的自耕农,并没有特别稳定的传承,一两代而重为士伍(主要是无爵的自耕农)的情况很普遍,跟六国旧贵族的差异很大。

    六国军队在战国后期肯定和战国前期不一样。战国前期挨着春秋晚期,贵族兵与平民兵的壁垒还很森严。但六国变法不如秦国深彻。纵然已经和秦国一样是步兵为主力、车骑为尖刀,也还保留了许多贵族军事传统。比如,秦末时最凶悍的楚国项氏江东子弟兵,在旧楚时代其实就有基础了。这会影响到六国的军事训练传统。军事贵族及其依附人口出身的军人,跟自耕农出身的军人,恐怕在训练水平上的差距很明显。

    秦却没有王氏子弟兵、蒙氏子弟兵之类的军队(不要受某些影视动漫的艺术想象力影响),都是国家的军队。无论谁来指挥,都是那个技战术体系。那个对平民兵最有利的战术体系。秦军虽然也有等级,但屠户的儿子能当武关守将这种事都发生过。有爵人与无爵人的待遇差异大,但身份互换的机会远比六国军队多。不论人员内部如何上下,都不会搅乱秦军的战术体系。不会出现那种只要贵族兵崩盘,平民兵就呼啦啦散掉的情况。

    此外,始于秦、兴于汉的材官骑士制度。六国虽也有充当预备役的材士,但是否像秦国材官骑士那样,是挑选了勇武之人作为预备役骨干,就不得而知了。朝廷大兴兵时,秦廷优先征发的是本身军事素养较好的材官骑士,还有一些能马上投入紧急战斗的奔命卒。那种训练水平较低的自耕农,在征发顺序上是靠后的。

    也就是说,在较小规模的战争中,秦军和六国军队都能派出现役精锐与预备役勇士PK。战争规模越大,军队人数扩编注水后,秦军这边的板凳厚度更厚,补充减员的新征士兵要比六国军队的强一些。再加上披甲率可能占优的因素,秦军在形势复杂的大规模战争中依然能保持较高的兵员质量。这对反复拉锯的鏖战非常有好处。

    这个影响,甚至在楚汉相争中还能看到。刘邦跟项羽争天下时,汉军的主体已经变成了故秦军,战法也是秦军打法的翻版。项羽虽然直到垓下之战前还能拉起十万兵马,但他的战术核心是江东子弟兵(尤其是楚骑),其他征发的楚地兵的军事素养未必称得上剽悍。事实证明,非项羽嫡系部队的楚兵被精通战场心理学的韩信击败后,散得很快,完全无法重新收拢,最终被汉军追兵斩首八万……

    再看刘邦,彭城之战时损失了不少兵马,也可以说是一半的主力部队。但他痛定思痛,用故秦骑士重组了郎中骑兵(汉军头号王牌部队)。萧何从关中征发老弱兵卒补充减员,这些关中卒的战力是相对逊色的,但跟项羽的非嫡系部队相比,组织性还更强一些,而且有秦人耐苦战的传统加持。韩信的战场指挥能力自不必说,但这些士兵在初战失利后顶住压力稳住阵线,给孔将军、费将军创造了破敌的机会。可见秦军技战术体系比楚军的更抗揍,不会像高度依赖军事贵族嫡系兵马的楚军那样易溃。

    回过头来看,秦灭六国时,王翦灭赵、灭楚,都是用数十万众打下来的。赵将李牧与楚将项燕也是以数十万众相抗。三方的军队构成不太一样,对战局其实有不小的影响。

    赵军的精华在于李牧亲自训练的北方边防军,尤其是那五万百金之士和车骑。李牧边军中人数最多的是弩手,打白刃战主要是靠车骑与百金之士。他的弩手比例很高,高于兵马俑显示的秦军弩手比例(不确定赵军弩手有多少肉搏能力)。这意味着赵军中真正能与秦军肉搏厮杀的人,没有表面上那么多。

    战国末期的楚军,不知道最强的战力还是不是春秋以来的中军王卒。也可能项燕部的江东楚军战力已经超过楚王的禁卫军。赵军的派系斗争是北方边郡军与邯郸京师军有矛盾,实力不不平衡。楚军的派系可以说是战国七雄最复杂的。楚王掌控的国中之兵,主体是自耕农,骨干是王族子弟兵。昭、景、屈、项等贵族也有自己的私属之兵。楚军这么多派系,组织协调起来必然是麻烦多多。

    赵军和楚军的派系矛盾一个比一个深。参战人数越多,矛盾越容易激化。是以王翦每次都先整合秦军各部,等敌军因为换将or缺粮而后撤时再一击必杀。可以对比一下,李牧两破秦军,项燕一破秦军,杀伤无数,但并没有真正破坏秦军的整体战力。倒不是说秦国各郡之兵的实力都平均,而是秦军技战术体系统一,各军都可以通过补充减员直接恢复战力。赵军的北方方面军与邯郸京师军,未必是一个打法。楚军那种依赖军事贵族的就更不用说了。这两支军队数量虽多,但只要打掉其数万精锐骨干,全军的技战术体系就被断了脊梁骨。

    扯远了。我只是想说,秦军的技战术体系跟商鞅变法后的社会组织形态是相匹配的。而且,秦军发展的思路应该是:在以秦锐士为军事骨干的同时,设法提高普通士兵的披甲率和基本军事素养。罚甲罚盾的刑罚方式,以军功爵授予的田宅财产,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不同手段。军功地主会成为秦军的中坚力量,但跟六国军事贵族的角色还是有差异。秦军不依赖传统的军事贵族,打法上也对平民出身的军人更为有利,因而在诸侯混战中更经得起残酷的鏖战,不容易全面崩溃,崩溃了也能更快重新收拢再战。刚成立的西汉跟秦朝其实是同一个社会经济基础,故而西汉中前期几乎全盘继承了故秦的军事传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秦军的一个猜想,不一定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sw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