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困惑于自己读书的效率为什么很低,读过的书为什么大部分都记不住,当然有一种可以安慰自己的说法:其实忘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读过的书就算忘记了,还是会对自己有帮助,即便是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也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最近听了李笑来关于读书的两个知乎live、看了开智学堂几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再结合李笑来关于阅读的一些文章、以及之前在万维刚书中看到的关于读书的部分,总算对自己读书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1.其实,记不住还是因为没有精读,没有读懂,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读书方法论。这一点,李笑来讲得很清楚:一本书里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联、逻辑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你是不是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读整本书,你是不是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些其实都很重要。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看一本关于运营的书,那我就要搞清楚作者定义的运营是什么,为什么他这么定义;如果作者认为运营很重要,那他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是什么,证据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能否形成因果关系。
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就多一些思考,在输入的时候难一些,提取的时候就简单一些。这也是阳志平对于读书的观点。
2.输出其实更重要,很多时候的学习,都是自己自嗨的,觉得今天看了一个小时书、今天听了两个小时课,自己多努力,多勤奋啊。但是没有输出,没有践行,没有把这些输入的知识方法加以使用、验证、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这些输入的仅仅是数据而已,一点用处也没有。
古典老师说,学习、沟通、实践的时间比例应该是1:2:7,也就是说花10%的时间学习,要拿20%的时间用来沟通,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拿70%的时间用来实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而我以前真的是用了70%的时间来输入,而只用了30%的时间来输出和实践。
3.读书一定要有读书笔记,只是好的读书笔记和我以前想象的很不一样,应该是在看完之后几个小时内去记下的,不是像以前那样去记书里的重点,而是可以用卡片的方式去记每一章的概念、逻辑、亮点、自己的思考、与其他知识的关联。
增加输入的难度,才能降低提取的难度。
而对于自己今后的阅读,也有很多启发:
1.每天早上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精读,然后在下午或者晚上用1小时的时间拿卡片写读书笔记,周末的时候把卡片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把学到的东西在工作和生活中用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并且以写作的方式来持续输出。
3.要阅读经典的书籍,读营销、运营、决策、经济、心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
4.学习李笑来、古典、还有商学院那个专栏。
5.践行最重要,从今天开始,读书的思考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逻辑、像作者一样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