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白居易跟元稹,在唐朝的泡妞界,是哼哈二将。
俩人经常约着一同上青楼,并且,还会互相交流泡妞心得,以及,把自己觉得不错的姑娘,分享给对方。
唐人的这种重口味,我们现代人当然接受不了。
SO,村姑陈极其不喜欢白居易和元稹。
连带的连他们的作品也厌恶上了,虽然王小团频频表扬这二人诗作有才气,但是,村姑陈是道德上有洁癖的人,岂能与此等渣男同流合污?
然而,白居易写的一首长诗,还是在一个夏夜的夜晚,打动了村姑陈。
那时候,正在喝一杯稠度极佳的白毫银针。
陈化一年,汤水极之稠滑。正试图用舌头把汤卷起来,慢慢感受那种稠度和滑度。
手边的唐诗选翻着,眼睛一溜,就溜到了一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那一刻,醍醐灌顶。
口中的茶汤,与诗里的景象,重叠在一起。
原来,这般稠滑的茶汤,竟然有如凝脂般的感觉。
好白茶茶汤里的这种稠度和滑度,居然可以跟人类吹弹可破的滑腻肌肤,划上等号。
《2》
后来喝白茶,每次喝到银针系列的那几款茶,比如头采米针,头采荒针,荒野银针,特级荒野牡丹,抛荒银针,白毫银针...... 总是能从它们的茶汤里,喝到长恨歌里”温泉水滑洗凝脂“般的稠滑度。
澄净清月色的茶汤里,小气泡一个接着一个,浸润在汤的表层,像是茶汤面上生出的小眼睛,两毫米大小,灵活地盯着我们。
你端起茶杯,晃,再晃,小气泡随着茶汤平面一起晃动着。
茶汤的表面,并不像普通的水的表面那样,晃动时会在表面形成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如此稠滑的茶汤被晃动,只会整个汤面一起晃动,即使杯子的晃动幅度大,汤面也不会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只会像镜子一样,平行晃动。
小气泡们,就在这汤平面上,随着一起摇动。却丝毫不破。
很奇怪吧。
后来去咨询学生物的朋友。朋友举了个例子。
一片池塘,如果里面水很清,没有微生物,没有藻类,那么,它被风吹动,必定会荡起波纹,所谓“吹皱一池春水”是也。
然而,如果这片池塘里,微生物很多,藻类很多,浮游生物很多,那么,这片池塘里的水,自然稠度就高,它的表层会凝结得像一面镜子,风吹动时,就吹不皱它,只能徒劳地拂动几下池边的芦苇。
这道理放在某些白茶的茶汤里,也很适用。
比如,白毫银针系列白茶的茶汤,在茶汤注入茶杯时,很容易形成不散的小气泡,或者,汤面形成一个镜面,风吹不皱,晃动时,整个汤面集体摇动,绷得紧紧的,像一面小皮鼓,也是因为茶汤里有微生物的缘故。
听完朋友的话,村姑陈茅塞顿开。
原来,茶汤里白毫多、内含物质丰富的时候,汤就稠了,滑了,凝固起来了。
倒茶时在汤面上形成的小气泡,被这稠滑的茶汤包围起来,凝结在茶汤的稠浆里,自然就久久不散。
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茶好,内质多的缘故。
《3》
但是,并非所有白茶的茶汤,都会形成镜面效果,形成不散的小气泡,拥有稠滑度和丰腴的内质。
只有那些内质丰富的白茶,才可以拥有这样的茶汤。
老白茶,理所当然地内质丰富,能拥有稠滑的茶汤。而新白茶里,则有一部分白茶,明显的汤水稠滑,淳和绵长。
比如,新白毫银针家族:白毫银针,荒野银针,头采米针,荒野米针,抛荒银针。
比如,特级白牡丹,特级荒野牡丹。这两款顶级牡丹,它们的等级在白牡丹当中是最高级,它们在采摘时间上,只比白毫银针晚了两三天时间。
它们的品质,与白毫银针相比,是十分接近的。白毫的密实程度,白毫的长度,都与白毫银针极为相似。
故而,它们的茶汤里,尤其是头道汤和二道汤里,白毫密布,汤水稠滑,小气泡如灵狐的圆眼睛,久久不散。
另一种汤水稠滑的茶,是生于白露节的秋寿眉。
它生在冰火两重天的白露节气,白天气温高,夜里气温低,冷热交替的气候特征,形成了白露茶独有的汤感:新茶时淳和绵柔,花香馥郁,老茶期醇和浑厚,药香沉郁。
别的茶需要陈化一年才能拥有的稠滑茶汤,白露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
它的茶汤,随便倒一杯,便是稠滑的汤感,鸡蛋羹般的质感,小气泡久久不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4》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白茶,都能拥有稠滑的茶汤。
那些生于平地的白茶,它们就没有形成稠滑茶汤的先天条件。
平地白茶,它的生长条件,是不太好的。
影响植物生长的五大因素:温、光、水、气、土,它一样都没占到优势。
平地茶园的温度,要高于高山茶园,同一时间,平地要比高山略高5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温度差,让平地茶园的白茶,先天就缺少了生出高品质茶青的温度条件。
平地茶园的光照时长和强度,也多于高山茶园。平地茶区,地势平坦、开阔,可供茶树遮荫的山石和树木较少。
一整天,茶树沐浴在阳光之下,且是直射的阳光。虽然做日光浴,对人来说是在补钙,但对茶树叶片来说,过度的日晒,过强的日晒,会让它体内的呈苦涩味的物质,过量生成,从而影响茶叶的口感。
另外,平地茶园的水源质量,也不如高山茶园。平地茶区,与居民生活区相接壤,水源也大多来自于被人工净化过的生活用水,这些水中的矿物质,经过现代化水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损耗。
不比高山茶园的水源,原地自取,天然纯净无污染,能给茶树提供多元化的营养。
还有气候和土壤,平地茶园也不及高山茶园。
平地茶园,平坦地区多,不能形成山区独特的小气候,比如东边日出西雨,云雾也少,不能给茶树形成良好的气候条件。
平地茶园的土壤,粘性高,不比高山茶区,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能给茶树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
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让平地白茶,平白无故地就缺少了生出丰富茶氨酸的机会,而多了生出茶多酚和咖啡碱的机会。
所以,平地白茶所制作而成的茶汤,汤水较薄,香气略淡,少有能在茶汤里形成小气泡的,就算有,也容易散开破裂。
至于波平如静,那更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了。
《5》
还有一种白茶,不能形成镜面,不能形成小气泡久久不散的场景。
那就是做旧老白茶。
正常情况下,因为自然陈化多年的缘故,老白茶的茶汤里,是会形成久久不散的小气泡的。
然而,做旧的老白茶,它不是自然陈化多年的,它的年龄没有那么老,它的年龄是假的,它还年轻着。
所以,做旧老白茶虽然身体的颜色看起来很黯淡,很陈旧,很黄黑,但它的茎、梗和叶,很新,很硬,很挺。
它冲泡后,汤色较接近老白茶的汤色——因做旧工艺,让茶叶过度氧化和发酵,人工促生出大量的茶褐素和茶红素。
因此,光凭茶饼的外观和汤色,大部分人会被这些做旧老白茶所欺骗,认为它就是真正的老白茶,价格还低,抢着就买回家了。
然而,它并不是毫无破绽的。
明眼人,只消一看它的汤感,就露馅了。
做旧工艺只能改变它的颜色和汤色,却不能改变它的汤感。它的汤,仍然跟新白茶一样,清淡,淳和,却不稠滑,绵长。
倒茶汤入杯,形成的小气泡,不久就散了。
晃茶杯,茶汤也不会形成镜面感,晃着就波光粼粼,像水一样荡起涟漪来。
《6》
茶汤的稠度,是个硬性指标。
是白茶好不好的标志之一。
好的白茶,内质丰富,汤稠水滑,小气泡形成之后,久久不散。
不好的白茶,内质单薄,汤清水寡,小气泡难形成,就算有,也很快就散掉了。
老苏在《试院煎茶》里写烧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从古至今,看好茶,先看汤和水。
用好水,泡好茶,始得好汤。
汤稠水滑,便是好茶的至高境界。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微信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