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特别卡,所以一直在刷创作类的书。
今天看了一本书,是kallen推荐的《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
作者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
他说:“我相信,地球上不仅居住着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还居住着“创意”。
创意是一种不具实体且能量充沛的生命体。与人类完全脱离,但奇怪的是,它又能与我们沟通。
创意既没有实际的形体,但它拥有意识,也毫无疑问地拥有意念。创意只能被一种欲望驱动,那就是“被表达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创意没有实际形体,但它拥有意识,也毫无疑问地拥有意念。创意只能被一种欲望驱动,那就是“被表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创意得以被表现的唯一途径便是通过与另一位人类伙伴的合作。只有通过人类的努力,创意才得以脱离九霄,进入现实空间。”
他口中的创意,更像是我们电影里面那个毒液一样,它会在人群中相互游走,然后选择合适的人去合作完成一部作品。
作者还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我觉得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的人,艺术从业者,应该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有一个新主意,那个时候真的是灵感时刻,那个当下你构思的东西一定是故事最为饱满、画面最为清澈的时候。
但是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经常会认为我需要克制住这个冲动,需要去查很多的资料,把它写得非常的严谨。
当你去查资料,慢慢的去想去看,找足够多的东西支撑它的时候,一定不能间断,你要把握住高光时刻把这件事情完整呈现出来,否则创意就溜走了。
作者的解释是创意又去找其他的作家了。它就不会一直跟着你啊,与其说是你找它,不如说是它心情好来抓你。就像是你跟它一起合作一个项目,有的创意转瞬即逝或许它只是路过,有的等你一两个月,有的创意比较耐心会陪你一两年,像《人生海海》作者就写了5年。
但是大部分的创意它都没有那么有耐心,它可能跟你讲完它就去找别的管道了。
这个地方作者还说到一些科学成果也是几乎在不同的地点多个科学家同时发现,这让我想起了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现的微积分。
作者一直坚定认为这就是创意的魔法:创造力有自由意志,它会在不灵魂与灵魂之间反复横跳,不停寻找与地球联通的有效渠道。
书里还聊到一个有趣的观点,有两种人特别适合做创意类的工作。
一种呢就是自毁型,把自己弄得非常的悲伤,抽烟喝酒厌世痛苦,远离这个世界一切的美好,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愤世嫉俗能够吸引到那一群人。
另一种是我觉得接近于比较高频的状态,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有灵魂跳舞、不断的快乐从中涌出,像过去的自己。
为什么大部分的人没有创造力,其实就是他在这两个状态的中间地带,既没有接通高频的部分,也没有低落到到厌世的部分。
所以我一直觉得像艺术类作品,走到顶层它其实是很通灵性的东西,当你频率够高的时候,你作为一个管道,你可以接受到更多更厉害更有趣更新奇的点子。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学习用一些方法让自己恢复到一个高频快乐的状态,又感觉创造力在体内蓬勃发展。
过去学过很多讲术的书,相信创意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然而我现在更认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因为我发现在用创意的技术去执行的时候,我本身是感受不到快乐的,它没有在推动我。
真正的创作状态就是一个本能的状态,但是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为了研究方法论学道法术,不小心束缚住了最原始的创作本能。
所以我认为,创意的底层逻辑还是探索与热爱,就是当你对这个世界保持着一个孩童般的心,当你对众生有足够多的因为有共情你才会去关心,你才能变成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