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氤氲的环境会让人感到脆弱
孤独感也会猝然而生
不安的情绪也开始侵袭整个神经
- one -
“很多人离开另一个人就没有了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
2018年初,在书摊淘书的时候,发现《你的孤独 虽败犹荣》,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单看封面和这八个字的书名就喜欢的不行。
看到它的第一眼觉得内容应该是关于孤独的一些伤感文字,买回去当天一口气看完后,才知道写的是作者刘同的成长史,他用33个真实的小故事,描述了33种形式各异又直击人心的孤独。
穿插在整本书里面的几个高频率字眼是坚持、梦想与孤独,所以与其说是成长史,倒更像是坚持过孤独后的柳暗花明。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所谓孤独,不过是读过几本书的人矫情罢了,这与年少时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一个意思。”
看到这些字眼的时候莫名觉得好笑,竟然有人会把孤独感这种自我情绪的感觉与读过书牵扯到一起,最后还结出了矫情的果子。
又觉得替他悲哀,一个成年人竟然没有经历过孤独,那活的得有多粗糙,得有多没心没肺?
一个没有拥有过孤独的人注定是不完整的,没有过孤独体验的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无比无情的吧。
生活不仅仅限于吃饱穿暖,所有对美好生活向往努力的过程,都会或多或少生出对流逝时光的怅然,对未知的渴望,对梦想不能实现的惆怅,这不都是孤独的写照吗?
感伤往往不知因何而起,却最终埋于自我调整,这个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这不是所谓的矫情,而是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与丰盈。
- two -
从新疆支教回来,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却没有能力去。
这是我第一次后悔,当初没有去签工作的单位,而是去新疆当了一名支教老师。
有大半个月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身上的钱也快花完了,我惆怅的坐在小区外的凉亭里,抬头看着万家灯火,心里一阵阵苦涩。
就在我发呆的时候,电话响了,我看着一串陌生的号码,以为是心仪单位打给我的录用通知,接通后才知道是我的学生,他用有些蹩脚的汉语问我:“老师,你还好吗?”
兴奋到立马站起来,我真没有想到会有学生打电话给我,还没等我开口他又问我:“老师,你现在做什么工作?过的开心吗?”
我蹲在地上,没说话,眼泪止不住的流,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入骨的孤独,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强烈。
后来,我找到了工作,但因为有点慢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交到朋友,我也不愿意把这些告诉在远方的闺蜜,每个人都有不能言说的秘密与难处。
那段时间我常常周末一大早就去省图书馆看书,没有座位就站着看,蹲着看,一呆就是一天。
有一次真的有点寂寞,打电话给一个朋友,开口说了两句,便被朋友不耐烦地怼了回来。
我才明白,没有人耐心听你讲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没有人喜欢听你抱怨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世人多半都将自己孤独的影子封起来,展示给别人阳光的自己。
可惜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太晚,已经做了很多蠢事。
- tree -
工作稳定后,常常出差,每次出差回来的时候都是晚上八九点。
每次回去,房子都潮湿的不像话,前两天忘记没倒的垃圾躺在那里发霉,没吃完的水果久久等不到我也开始糜烂,桌子上的灰尘也耍起了无赖,飘到各处。
起初偶尔还有点难过,后面就习惯了,觉得每一样引发我孤独感觉的物品,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而我怎么能看到它们就觉得孤独呢?
我买了很多画笔和本子,开始学习画画、练字,每天都学习一点PS,将一些知识点贴满桌子与衣柜。
每天上班的路上,我都会背一首诗,背不会也不要紧,多默念两遍也是极好的。
后来,我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也终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曾经的过往与孤独,是一种自我解救与认知的过程,当我在找不到方向迷茫不已的时候,最深处致命的孤独为我指引出灯塔的方向。
写在最后:
在我最手足无措、最难熬的时候,我看了五六遍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还有余华的《活着》。
其实并不能从中学到什么,但就是这些平实的文字,陪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让我从中汲取了力量,开始尝试改变,为自己寻找出路。
现在,我已经不会怎么感受到这种致命的孤独了,虽然偶尔也会有些怅然若失,但都算不得什么了。
每每看见新闻报道,有人因为压力大到奔溃大哭的视频时,我都能感同身受。
这场与孤独的博弈中,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解救。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孤独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