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9《坛经·定慧品第四1》

19《坛经·定慧品第四1》

作者: 朱红东 | 来源:发表于2022-05-18 08:28 被阅读0次

    【原文】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浅析】

    1、本品讲佛家三学“戒定慧”之“定慧”,三学其实就是佛家讲的六度之“持戒、禅定、般若三种修行的方法,而定慧两种方法类似于老子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的定自徐清和安自徐生。

    2、历史上的大人物,其伟大功绩皆来自定慧,不来自知识技能。我们今天要学的便是他们的定力。学会沉淀,保持内心的宁静,见境心不乱,自清净便是自徐生,内心便明而致远。

    3、如此的智慧不是来自孙子兵法,更不是西方的管理学,而是实事求是,比如今天的乱势与劣势,必以虚静低下包容先看清形势,以道之体治,以道之奇用,贵以诚心、真心对待。

    4、再差的全局也一定有局部的优势,在不断地调整自我中找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知古鉴今,预判未来。然后一件事一件事去解决,在一个一个困难的克服过程中,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力量。

    5、智慧是用,来自内心的定。即智慧是王,心必须定,王才在心上。但又是定慧一体,如灯与光不可分。我们最难的是定不了,定不下来,平时读书学习好好的,遇事(见境)脾气上来,又白学了。

    6、心定,自徐生;慧,处理事的方法自然来。定而生慧的道理老子早就讲了,可为什么做不到?还是心不定,修炼不够。以小胜多,以弱胜强,历史上很多。

    7、我们只要坚信,一定能修炼出此等法门。当然,首先要有大局观,道家思想,跳出来看,升维。佛家讲以本心应事,而不是以小我之心去患得患失。

    8、一行三昧:定慧的境界。入定,心流,或正念的状态。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与道合一,同频共振,比如中国画的创作有了灵魂,音乐的创作真到了大师级打动人心的感觉。

    9、郑板桥画竹有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画中之竹。如神笔马良手中的笔,是一个个境界的提升。画家与其作品融为一体,便是进入三昧,如人画合一。

    10、人与道合而为一之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合道时非常痛苦。痛苦是悟道的必修课,彻底放下小我,进入三昧,知行合一,人剑合一,天人合一,你就是道,道就是你,得大自在。

    11、写文章、写诗、创作也是这个状态,有时候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好像不认识,难道那是我写的?是的,当时你在状态里,现在没有!如果我能让自己的人生也人道合一,进入三昧,那么结局怎样,已经不重要了!

    12、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三昧;广结善缘,布施悟道,亦是三昧。我们就是我们应该要做的种种事的三昧,活在正念中,足矣!

    13、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比如画画一定是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才能画出来,孕妇肚子有才可能生。这个意,肚里有货就是定!而趣在法外,这个趣就是慧,大巧若拙,宛若天成。

    14、人生亦是如此,但行直心,简单、大气,不可想东想西,一切顺随自然。而常坐不动,一点妄念不起,如此打坐与石头无异,是在动态中求静,求定,禅定无定法。行、住、坐、卧,常本简单、直心,便是禅定。

    15、滞便是闭关锁国,死水一潭。如磨砖成镜、舍利长坐,皆不可。砖成不了镜,长坐不动亦不可成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坛经·定慧品第四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wo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