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学妹向我诉苦,说自己工作太迷茫,整日干些杂事,领导是新上任的,具体业务还不熟悉,工作上的很多内容都要咨询她,导致她每天都处于被打断状态。她很忧虑,因为看见身边的同事们都可以专心工作,有的还在准备考各种各样的证,相比之下,她则每日陷入忙碌之中不可自拔,像无头苍蝇一样。心里很恐慌,压力巨大,不知如何是好。
我想,无论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这都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或者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老板要是更有远见、更体谅我们就好了”,“我老公要是再多赚点钱就好了”,“我的孩子要是不这么叛逆就好了”,“如果经济形势好一点该多好”,“当年我妈要是听我的,帮我凑够首付把深圳那套房买下来该多好”。它让我联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的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下图。
关注圈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可以被掌控的那个部分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见下图。
影响圈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哪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往往与自身的行为相关联,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则与他人的行为相关联,而无法控制的问题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例如我们的出生背景、我们的过去。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身能控制的事情上,比如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和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对可间接控制的事情施加影响的那部分。
由此看来,对于我的这位学妹,她如果能把注意力从她的领导和同事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也许更好一些。与其整日担心被别人超越,不如自己也行动起来,想一想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其抱怨自己成了领导的手和脚,不如考虑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能量消耗在可以产生效果的事情上,担心别人学着学那和抱怨外界环境显然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
一位好友非常担忧,说自己的孩子快六岁了,还没有开始学画画,她原本是一直坚持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不想给孩子报太多培训班,但是看着身边的朋友们都在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班,送私立学校,她开始不断怀疑自己过去的选择是否是个很错误的选择,于是陷入了懊恼和恐慌。只要我们把焦点放在了关注圈内,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环境。
我们一定要专注于自己,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过多地盯着他人在干什么,过多地让自己受环境的影响,我们最终会陷入摇摆不定或者惶惶不安之中,这无疑是非常消耗能量而结果是一无所获。其实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任何选择都不一定能得到我们所预期的结果。实际上我们能控制的只有我们的选择,而无法控制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由此看来,倘若我们已经做了一个选择,那么就专注于这个选择本身就好了,在这个选择之下做好自己份内之事,不要想太多结果如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相信付出必定会有收获。
简书头牌彭小六在文章里说他自己在简书一年的写作就是采用曾国潘的打仗策略。曾国藩的军队每到一处,就是挖沟,哪怕只停留一天,也会按照既定程序,在营外挖深沟,然后一圈一圈缩小,往城墙脚下拱。而彭小六就是坚持勤写勤更新,而且从来不写时事热点,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是这份专注于自我和不断地坚持,让他取得了现在的成就。这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影响圈内的结果。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写到:“如果一个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么他们的能量就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放大。反之,如果一个人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那么他们的能力就是消极的,会导致影响圈日益缩小。”
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内,无论做什么事,努力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剩下的就交给老天吧。
网友评论